《孤岛野犬》读后感600字

阅览1026 作者:黑白棋局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959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孤岛野犬》是日本著名作家椋鸠十的著作,这本书讲述了在一个孤岛上三个关于野犬的故事。

椋鸠十笔下的《孤岛野犬》中,我最喜欢的是野犬“纳契'的故事,书中描写生动有趣,野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把你带入了这座海边孤岛,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觉。在《孤岛野犬》里,原本所饲养、训练的一群狼犬,因为军队撤退而被遗弃了。他们没有野外生存能力,被一群野狗所攻击,逐一被撕咬吞食。唯有“纳契'生存下来,他凭着以往的训练及勇敢和智慧,迎接各种挑战,后来成为野犬之王。

椋鸠十总是把故事写的非常好看,好读,把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写得浅显易懂。就像许多寓言故事一样,故事明了,道理深刻。《孤岛野犬》作者不仅仅描写的是野犬,更深刻的述说了一个道理:在困难面前,在挫折中,更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困难面前,是要努力向上呢?还是退缩不前呢?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用他们的行动和成就为我们选择了答案。当我们读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书中海伦.凯勒所遭遇的不幸和面对的巨大困难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但她那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又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国汉代的司马迁在经受刑罚和牢狱之灾的磨难中没有放弃,以人们难以想象的精神和毅力,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年轻时期因病造成左脚终身残疾,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把痛苦与艰辛统统抛在脑后,用勤奋和智慧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中劈波斩浪。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在挫折中,要勇敢,坚韧的去战胜它。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学习上的困难、有生活上的困难。比如学习中遇到难题,当你绞尽脑汁想出一道又会有一道,当请教老师弄懂了一道又碰到另一道。这时就觉得苦闷、烦躁。有时写作文,总会是无从下笔不知写什么好,心里着急上火可就是写不出来。还有成长中遇到的挫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等,最终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盾,锻成的却是锋利的钢刀"。面对困难和挫折决不能退缩、逃避和抱怨,而是要勇敢面对,用坚韧和智慧去解决它。在学习中,不懂的就要多问,遇到问题要多思考,要背的内容一定要下功夫背出来,要练习的题目就应该多练习。不好的地方就要努力多做,一直到做好为止。

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就像上山登台阶,只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到达顶峰。

➥ 本文由(墨韵)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信客读后感200字

下面是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客读后感2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信客读后感200字请关注阅读网信客读后感栏目。 信客读后感200字【一】 《信客》写的是早年在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不能联系上出远门的亲人了...

学会坚强——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有可怕一万倍。”的作者笛福的名言时刻告诫我: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

《放慢脚步去长大》读后感600字

初读这本章红撰写的原创精品小说,我便被它深深打动了,同时涌上心头的是以前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后的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不同小说中两位不同的母亲却有着相同的印象,那就是对孩子的包容,这种包容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的。无疑杨等等、小豆豆是幸福的,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宽容的...

《西游记》读后感1200字

《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就连生平经历也各有特色,但是这样的组合却凭着团结互助、不畏艰难的精神完成了他们最初的梦想。下面是阅读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1200字,欢迎阅读。 读《西游记》有感1200字(一) 《西游记...

《父与子》读后感200字

《父与子》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父与子》,我心里一直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这篇短文讲了在日本,有一对父子去郊游,儿子因好奇下到坑里出不来,儿子求助父亲,父亲对他置之不理,最后他自己想办法爬上来的事。 读完后,我就一直很不明白,为什么文中的父亲对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