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不应该成为虚伪的借口

阅览2822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282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一位记者在访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时,杨福家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引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在我们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长还是撒了他的主任职务。而这个教授呢?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在整件事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是有意还是无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虚伪的东西存在。在《中华读书报》上就有过好几篇揭发著名教授抄袭别人成果的文章。但是,有的抄袭者非但不承认错误,反而多方辩解,甚至对指出他剽窃别人成果的人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背着牛头不认脏的行为,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啊!

做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真诚,不应当虚伪,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这也许正是我们长时间不能有大的进步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我们应该向那个指出教授不诚实的学生致以敬意,我们应该对那个校长给予赞扬,当然,我们更应该向那个不因为失误而宽容虚伪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失误,不应该成为虚伪的借口。

正能量感悟:

无论什么时候,诚信都是不允许打折扣的。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过错的原因,更不应该成为虚伪的借口。

➥ 本文由(方寸)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窠里。 有一天,窠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不甚了了的故事

不甚了了的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

口述:相亲男是伪富豪,将我骗至出租屋后原形毕露

都怪司徒莎,自己相亲非要拉着我作陪。“张珊,双十一大优惠。一份钱,可以两个人参加。”活动方真是煞费苦心,明知道一个人参加会不自在。找个人作陪,而且又可以多个配对的机会。只要男女比例合理,不管结果怎样也算成功。我,最讨厌这样的男女联谊啦。 “陪我,陪我!”如果提出要求的是其他人,我拒绝起来一定很是爽快...

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

抗日英雄王甲本的故事

王甲本,(1901—1944)字立基,云南省曲靖富源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中将军长。青年时立志从军报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他学习刻苦认真,在军事方面颇显才华。毕业于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 抗战爆发后,王甲本从“淞沪会战”后到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乃至1944年的长衡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