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第一场雨

阅览312 作者:寒冬衡央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061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今天下了三月里第一场雨,天气在今天又开始降温了,一场春雨,一场热。虽说是春天了但是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寒冬穿的衣服如今又穿上了,就不觉得冷。而我在办公室的楼道里一个人静静地看着下雨的场景,心中一片空白,我这时的思想已经被冻僵了。校园在上课的时候,是特别的安静,我听那下雨的声音是多么的美好。在校园里风倦怠着雨水,在地的表面漂浮着,我看了此刻没有想什么。风刮在脸上特别的寒冷,今天的气温已经下降了好几度,感觉很冷的样子。雨滴滴在自己的脸上不像寒冬之际那么凉了,而我又在这个时候,听到窗外中学生放晚学的声音,几个中学生在说这话。下了这一场雨,对于农民来说,可以对小麦追肥了,因为好多人都是在等待着这场雨,我想是这样的,在我们这儿的乡下。有些路边的野草还是嫩绿嫩绿的叶子,特别的吸引我的注意力。

到了放学的时候,我看到学校里面的学生穿过大门的场景,是多么的热闹。那校园外的马路上到处都是学生家长的车,特别的拥挤,几分钟后校园里就开始安静了。然而天空中刮的风发出怪怪的声音,特别的难听。风吹在人的身上显得很冷,再冷也不像寒冬的冷风那么冷。在前几晚上做梦的时候,梦见了我的高等师范里面的同学,心中我是那么的纳闷,不知所措。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怎么还是能突然的梦见呢?而我这一段时间里又想起了我买的被我遗失的金十字架了,在家中我始终没有找到金十字架,自己的心中也是特别的纳闷。于是寻找这金十字架就不再找。

这两天的气温还是有点儿寒冷,只是三月第一场雨过去了,农民追肥的事情又可以告一段落了。三月这场雨下的对于农民来说,是特别好的。当然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不再失去了活力,每个季节都是有他们的好处的,不是单一。头脑中还依稀的记得下雨的场景,这是三月初的第一场雨,想必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是件好的事情。三月时冷时热的天气,是那么的不稳定,在我看来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不断的去增和减自己身上的衣服。三月也是读书的天气,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我只能忘却以前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想念了,那毕竟是陈年往事了,我们只能去面对未来才是硬道理。

三月的天气是很好的,证明一点寒冬天气已经过去了,至少在今年不再寒冷。当然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再重复,因为这一点是事实。三月的天气是温和的,是读书的最佳季节之一,冷不想去读书,而热呢,也不想去读书,这都是事实的表现。人们总是要经历四季的变动,这样我想才会适应下去,适应自己的生活。有的说,过日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是事实,在我看来。

➥ 本文由(蝉鸣)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生活依旧向前

光阴流逝,夏去秋来,转瞬已是秋末冬初,距离上次写文已有近两月,每天不知忙于何事,总不能静下心来写点什么。 屈指算来,祖母离开我们已一百一十三天,可她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每次回到老家,她的身影好像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有时晚上在睡梦中惊醒。每当走进祖母的房间...

中考语文哲理散文阅读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哲理散文阅读,供大家欣赏。 中考语文哲理散文阅读篇一: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

周庄印象

踏上古镇,远眺四面环水的周庄,一个姣好的形象。突然,我一个中原汉子,心绪一下子柔软起来了。 -----题记 我在皖江宜城应朋友之邀。今年十一月初趁着深秋凉意给自己的心路放几天假,独自赶上长江的尽头。我带着成熟浓郁的风秋去了上海,是重来了。上海离周庄很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次日清晨...

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曾经经历和未曾发生。 ——题记 我骨子里有着很强的感性元素,但是很多时候又是很理性的。因为,我清楚这一路的人生之路上,没有如果,永远没有假设,只有事实。 我想很多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无法去承担这个结果的时候,这个结果不是自己所预料的时候,就会用许多的如果来假设人生...

家乡四村

渔场村 红旗镇渔场东部和红鲜村接壤,南部和新建矿工人村为邻,西部和红旗镇敬老院相伴,北部和长兴乡相连。1976年11月建场,为解决七台河市菜篮子工程由市政府牵头兴建的。渔场农工是由红升三队调来的,当初是800人,后来又收些散户。建厂初期没有菜吃,就拿黄豆当菜啦。黄豆是家乡的特产,也是乡亲们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