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俑

阅览2602 作者:扬州小兔子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339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扬州双博馆,进入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双人头蛇身俑。巨大的雕塑陈列在大厅的中央。左边,扬州历史博物馆;右边,扬州雕版印刷馆。扬州双博馆由此得名。双头俑的两个脑袋,分别指向两个博物馆,仿佛指路的箭头。

双头俑,或者说双头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在古代中国的出土文物里,并不少见。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传说中的亲兄妹,就是人头蛇身的双头艺术形式。远古洪荒,人从哪儿来?女娲造人!鲁迅对于造人的过程,有非常趣味的描写。而双人头蛇身造型,证明了造人没有那么简单,不仅是亲力亲为便可以完成,是要有阴阳男女的。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造型精美的元代青花梅瓶。这是人工的艺术杰作。梅瓶,没有被安放在大厅,一个简单的木俑,居然登堂入室在最显眼的地方,为什么?大禹治水,天下分为九州。扬州占了其中之一。有人说,那个扬州不是现在的范围。我不认为,就算是那个扬州比现在大得多,中心地依旧在这里。今年是扬州建城两千五百年,有名有姓有记录。不间断的人文历史,不间断地发展,木俑,便是扬州文明的证明。

蛇,冬藏春出。没有四肢却可以行动自如,古人感到它有神奇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蛇的蜕皮,反而以为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对于生殖的需求与崇拜,蛇的两栖生活能力也被古人觉得了不起。更重要的是,蛇与龙,在古老的年代是合二而一的。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龙图腾的至今可见,蛇身,便不奇怪了。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既是不死,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古人希望,人类的繁衍,有蛇的能力。

专题展厅里,第三次展出隋炀帝陵的出土文物。每一次我都观看,希望有新的发现。然而,好像新东西并不多。这一次,我忽然注意到以往被我忽略的两件木俑,两件同样不算精美也不够宏大的木俑。与大厅里放大俑的原件差不多。其中的一件,造型也差不多,同样的双人头蛇身俑。两个人头脸对脸相望,一条蛇的身体连接起两个人头。在前胸处,各有两只说不清是前肢还是双脚的支撑。木俑表情宁静祥和,头上有高高的发髻。他们好像在倾诉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说,只是会心地微笑。

另一个木俑,更有意思,为双头人鸟身俑。双头人背向造型,鸟胸脯处为支撑点。从肩膀向下,逐渐过渡为鸟的翅膀。两只鸟的尾羽连在一起,构成了双人头鸟身俑的全部。木俑的两个人头,表情大差不差。他们很安静地背靠背,相依相靠了一千多年。他们的头上戴着高冠,坚挺的鼻梁,大大的眼睛,是隋唐时代的美男子吗?他们是羽化登仙的代表,还是可以随时随地上天入地的神仙,就不知道了。

这两个俑,虽然躯体连接在一起,一眼能看出来,它们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博物馆大厅的双头俑,跟它们有一定的区别。它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因为它们的身体支撑点只有一个,在雕塑下方的中心位置。这里,是整件艺术品的重心所在。从重心两边往外,圆柔的线条勾勒出两条蛇的身体。两个身体在脖子处相交,连接起又分开了两条蛇的脑袋。从造型上看,这尊木俑更加简单。它们的脑袋上,既没有冠,也没有高耸的发髻,更类似蛇脑袋的光溜溜。它们的表情不那么清晰,五官的立体感也没有隋炀帝陵出土的那么鲜明。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们更加古老,有一种拙扑的美。

仔仔细细看了三个双头俑,真可谓是各有巧妙不同。相同的是它们在同一个时空,汇聚在扬州的历史博物馆,让我有机会得以欣赏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哲学观。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三国城游记

昨天下午我去公司图书室还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今晨起来我忽然想出去亲近大自然,地点选择了“三国城”和“水浒城”。女儿和侄女约好要去买新衣服,都不肯去踏青,先生扭伤的脚还没完全恢复,也不能陪我去,我打电话约了朋友一起去,因为一个人的旅行也许会太过孤独。 在中国《三国演义》的沧桑旧事应该是妇孺皆知...

元宵节的记忆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刚过完春节又迎来元宵节,使年味变得更浓郁。人们在元宵节这几天会门头挂上红灯笼以示庆贺,又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又都会从不同方向涌向城市...

文人与驴

有个歇后语,叫“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骑驴而又看唱本的人是什么人呢?武士吗?不对,武士应该骑马。农人吗?不可能,农人不会看唱本,那是什么人呢?只能是文人。 文人好骑驴,又能看唱本。 “推敲”的故事想必人人知道吧?“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推”好还是“敲”好呢...

妈妈的心

儿子给了我一个背影,留下长长的影子,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五味杂陈涌上心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得很多很多,尤其是面临他考研前夕,这时如果身边有任何一家孩子学业有成的消息传来,我的心和脑海里就象炸开了锅似的,自责反省便不断地从自己的胸腔里喷射出来,而这种喷射状别人却捕捉不到...

名家短篇哲理散文精选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经常阅读一些哲理的散文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面是阅读网小编收集整理名家短篇哲理散文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名家短篇哲理散文精选篇一:知耻而后勇 人生从来不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