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里感受春天

阅览3986 作者:依沙凝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055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在行驶的火车里听音乐,在跳动的音符中回想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人和事。清晰的模糊的,深情的淡然的,生活就是流逝的水,再大的惊喜,再痛的伤害,总会随着岁月渐渐平息,静静遥远。我们在与过去的不断告别和对未来的热切渴望中继续着自己的日子,看每一朵花的开放,叹每一片叶的飘落,在炎炎夏日和皑皑冬雪里寻找诗意,在锅碗瓢盆和繁琐争吵中融合心灵。

冬天总需要一些温暖的记忆来捂热冰冷,走在时间的荒野上,我们用音乐来记录人生,从歌手去感恩生活。毕竟,当熟悉的旋律慢慢想起,当喜欢的歌者悄然出现,我们的心会在瞬间湿润,曾经的一些画面,诸多故事,甚至点点滴滴都会自然的再次浮现于眼。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斑,当某一天面对镜中的容颜,已是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转眼间,才发现变化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脸庞,更有那些承诺和誓言,当初它们从我们嘴中出来的时候,激情万分,那时候,我们都误以为它们真的就会永恒。多年后,在现实的压迫下,理想似乎越来越远,成了我们失望时的一点点亮光,昔日生活里的一丝丝感动,但即使这样,每次想起这些的时候,我们仍会微笑,颔首,穿越时光回到从前,就像音乐,音乐总会记住某东西,标志或巅峰。

人心是要靠一些东西来充实和平静的,在我们拥有了基本的温饱之后,精神的力量就开始显得重要。音乐在某些时候,就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友好握手的媒介。有时候,一首歌会让我们伤心落泪;有时候,一曲词就让我们欣喜如狂,其实,让我们落泪和欣喜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有暗藏在音乐里自己的心灵对话。音乐用一道美丽流苏隔开了繁琐世俗中的无奈,用一剂良药冲淡了爱恨情仇里的执着,让我们内心壁垒的更加牢固不被摧毁。我们聆听,我们欣赏,我们感动,都是因为我们幻想在其中找回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梦。

2016年的最后一天,看“唐吉坷德”的表演,听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故事,感受汤显祖的《牡丹亭》,对眼前年轻的音乐才子肃然起敬,原以为平素的生活,岁月的打磨逐渐加深了自己的惰性,早已远离了少年时代的梦。成年后行走在凡尘俗世间的恩恩怨怨,似乎已让自己日趋麻木和冷漠,没想到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许久没有的悸动又悄然复活,也许理想本身就从没真正离开。在平常的下午喜听一首经典的歌曲,在飘雨的黄昏细品一本好书,在深夜的房子里书写感悟,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真实生活。其实并不是每天在咖啡厅里品尝才有情调,一颗上进的心,一种不灭的情,精致的打点,认真的对待,日子每天一样都会充满诗意和格调。就像这个春天,我用一场音乐会来迎接新年,用一些跳跃着的思绪来尘封往事。

➥ 本文由(念念)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有种守望叫乡愁

每年大年初二总要回趟臧林老家,向还留守在那里的阿姨、叔叔等亲戚们拜年。 弯曲而宽敞的公路,像条脐带,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系着故乡。 我不喜爱打牌,和亲戚们共同的话语也不多,总喜欢独自踯躅于大街小巷那些儿时熟悉的地方,徘徊于乡间阡陌小径。 村庄曾经热闹过,繁荣过,城市化浪潮使这里显得衰败和凋蔽...

有关尊重的哲理性散文

尊重是一种习惯,你偶尔会忘记,但请你不要永远忘记。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尊重的哲理性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尊重的哲理性散文:喜欢与尊重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而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题记 我们很多时候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去迎合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

如果我没来,千万别生气

如果我没来,千万别生气,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很难静下心来写点东西。褪去了学生时代那份单纯和执着,我怀念…… 昨天中午,有一个同学打来电话。说,好久不见,晚上一起吃个饭。而且说她已经约好了好多人,希望我能来。好巧不巧,就在几分钟前,我刚答应另外几个朋友晚上去吃饭...

写作糗事

?享受阅读的人,也许都对文字有着独特的钟爱。我从小就比身边的孩子耐得住孤独,把一个下午或是半个假期时间都泡在书籍里。尽管那时候由于条件拮据,孩童时期的书籍也只是一些童话故事、学习报、作文报刊之类,可依然激发了我天马行空的想象,觉得能写出文字、书籍的人是非常厉害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在最早时期...

刺玫花开花又落

几个月前,医院的停尸房三号冰柜里存放着一个男性尸体,他是死于急性心梗的二十四岁的王建国。 王建国是我高中的同学,去世一周了死者的妈妈拒绝火化。拒绝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她实在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说没就没了,平时又没有心脏病病史,怎么会死于心梗呢?再说了儿子还那么年轻。但生命不分年龄事实确实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