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听雨

阅览4045 作者:左氏春秋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735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我爱听雨,爱听故乡的雨。

静夜听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当,当,雨滴落在屋瓦上,清脆悦耳,轻盈得像一首首空灵的小诗;嗒,嗒,嗒,屋檐上的雨滴落下来,幻化成一串串悠长的梦,伴我酣然入眠。

最妙的,莫过于在故乡听雨。下雨天,哪儿也不去,泡一壶香气袅袅的清茶,趴在窗台,看竹,看树,看远山。这时候听雨,竟能品味出奇妙的意趣。院落外的几竿翠竹,经雨更油亮,墨绿。细雨淅沥,竹韵萧萧。秋风起,几片竹叶飘落窗前,带来丝丝凉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大诗人郑板桥由听竹联想到民生民情,他胸怀天下,必系苍生的民本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南墙下的两株梧桐,在秋雨的润泽下,似乎更茁壮了,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季节应有的萧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和雨,好像牵扯出永远绵绵不尽的愁绪,成为文学作品中最永恒的意象。而我听雨打梧桐,雨打芭蕉,更多品味到的却是一份温馨,一份闲适,一份宁静。

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烟雨迷蒙,雾气氤氲。松树们都静默着,在接受秋雨的洗礼。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起时,松涛阵阵,这时,你才真正感觉到秋意浓了。时近傍晚,暮色四合,萧萧雨歇。远处的群山只剩下大致的轮廓,隐约可见莽莽苍苍的青黑色。远远传来喇叭声和时明时暗的光柱,那是盘山公路上的运输车辆,它们打破了夜的宁静,山的宁静,村庄的宁静。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词人蒋捷的这首《虞美人》,以听雨为主线,将人生不同时期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有浓重的沉郁感和沧桑感。听雨,我虽听不出这么多的感伤,但仍爱极了这首词。

我爱听雨,爱听故乡的雨。不管我身在何时,何地。

➥ 本文由(风吟)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三月惊蛰春始开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

余秋雨经典哲理散文阅读

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下面是阅读网小编收集整理余秋雨经典哲理散文阅读,以供大家参考。 余秋雨经典哲理散文阅读篇一:手表的劝告 在瑞士,不管进入哪一座城市,抬头就是手表店。橱窗里琳琅满目,但透过橱窗看店堂,却总是十分冷落。...

“文革”中的那些记忆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声势浩大遍布全国上下的空前绝后的运动。那一代的人们对那个“红世界”都有着抹不掉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感到既有趣又可笑。 一、“破四旧”、“立四新” “破四旧”最早出自人民日报的一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文章指出,要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关于七夕的爱情散文欣赏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这个美丽的节日,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文人首选的题材之一。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夕的爱情散文欣赏,供大家欣赏。 关于七夕的爱情散文欣赏篇一:七夕心语 七夕的月夜,牛郎与织女相会在鹊桥之上。两两相依,诉说着心中的无限思念...

九曲河一日游

一 四川资阳九曲河,原名资溪,清知县杨周冕,改名九曲。发源于四川简阳的芦葭桥,全长近五十公里,覆盖面积三百平方公里。明末大学者,福建候官人曹学俭,官游四川任右参政时,一方面到各处实地考察,一方面为今天分属四川、重庆、贵州的130多个州县着《记》,书名为《蜀中名胜记》,书中对九曲河有如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