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底线

阅览797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024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有时候,一个平实的故事能让人心生感动,因为里面有一种境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两个美国人拿到。其中一个叫托马斯?萨金特,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纽约大学的教授。萨金特有一个古怪习惯,给学生授课或准备讲义的时候,绝对不允许有外界干扰。

一天,正在家里准备讲义的他,不得不接已经震动了三次的电话。他不客气地喊了一句:“你一次次打来烦不烦?”电话那头一个温柔的女声说:“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吗?这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您在宏观经济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所以我们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您。”

“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萨金特轻轻地说,然后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讲义弄好,萨金特匆匆乘地铁赶往学校讲课。临出门,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好像得了诺贝尔奖了。”

萨金特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淡定,这种淡定造就了一种境界。

有时候,很平常的一句话也会让你感动。因为里面同样包含一种境界。

面对一个虔诚的拜佛者,大师说:“什么叫佛法?佛法其实就是一种活法,它不在寺庙里,而在人心中。”还一并解释了关于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幸福,有些人烦恼的话题———“你幸福,因为你的欲望比能力小;他烦恼,因为他的欲望比能力大。”

这是佛家的人生观。

一位年轻的中国妈妈望子成龙心切,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科技先进的日本去深造,并且要从幼儿园开始。咨询中,她问日本幼儿园的老师都给孩子教些什么。对方的回答让中国妈妈备感失望。这句话是———

“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叫他们学会说‘谢谢’。”

我们眼盯着如何学到更多“知识”的时候,而人家盯着如何让孩子更好“做人”。萨金特的淡定,大师的人生观,日本教育的着眼点,都蕴含着一种境界。

人有境界,也有底线。

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易中天认为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但没有底线就会出大问题。他这样表白自己:“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我有底线,我是个‘底线主义者’。”

更多的时候,底线比境界重要。没有底线,境界便没有了落脚之处。光喊一些类似彩虹的美丽口号,而不注重脚踏实地做人做事,社会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陷入一个空洞无物不着边际的虚幻世界。所以,人和社会的底线都必须得以明确并坚守。有这些底线在,我们的社会就有了保险绳。即便往前走不快,也不至于有倒退的危险。假如我们的底线都得以坚守,那么,纯洁高尚的美好境界就会和我们如影随形。

➥ 本文由(心语)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小桥与小河

她是一条愉悦清灵的小河,缓缓地流淌,轻盈的掠过。仰望着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笑看两岸点缀的小花,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她不禁用叮咚的旋律奏响一曲赞歌。她爱极了这对视蓝天的感觉,不管走到那里,总能感受到那温柔的相对,一路相随,永不落寞。 咦,为什么头顶的那片天空突然阴暗了起来...

云天上的第五根弦

他生在山民之家,那里根本就没有音乐。 12岁时,他跟父亲出山,看见一个人在拉小提琴 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回到家,他自己用木板和铁丝做出了那玩意。当时,他还不知道那是小提琴,不知道那是音乐,但他认定那是人间最好听的声音。他每次做出拉琴的样子时,就魂飞高天,就大声吼唱山里的歌。所有人都说他疯了...

口述: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线

夏老师,你好。我和男友交往三年了,他老家在农村,不过他是个十分励志的人,不管什么事,他都会努力做到最好。所以,他的工作能力比较好,月收入还算可以。 而我从小到大,父亲十分疼我。也许是因为,他一直有愧于我。因为,在我五岁那年,我爸就跟我妈离婚了,然后娶了现在的继母。继母比他小好几岁,跟我一直相处得不好...

失身女孩该如何面对未来丈夫呢

读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重要情节:善良的苔丝与乡村教师的儿子安玑·克莱相爱。就在结婚夕,苔丝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自己曾失身于一个无赖的隐秘告诉了安玑·克莱。克莱知道了她这段“耻辱的”经历之后,便断然抛弃了她。从此之后,苔丝便走上悲惨的生活道路。 在封建社会里...

农夫的影子和稻草人

一 稻草人立在地头,戴着一顶破草帽。有微风吹过,那悬挂在直杠杠举着的两臂上的笋壳叶便晃荡起来,发出一阵“哗啦啦”的声响。惊得落到地块上来的鸟雀“扑愣愣”一下子又飞回树上去。地里的小麦刚收割,只留下麦茬。在稻草人的眼里,既有使命已经完成的轻松,更有从今以后派不上用场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