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小记》毕克官

阅览1461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90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姑苏小记

毕克官

枇杷丛中紫金庵

还没有想到游苏州,上海的几位画家就向我介绍隐臣在苏州洞庭东山楷杷丛中那座古庙紫金庵了。

我们从东山镇出发,爬过了一个山坡,在枇杷丛中转了一阵子,黄色的庙墙就呈现在眼前。走得实在有些累,同行的滕同志先把我带到庙里特为游客设置的茶座上。看庙的云川和尚热情地为我们泡了壶本地名茶“碧螺春”。尽管口渴,眼前又摆著名茶,但还是先跑去欣赏那些相传是宋代的泥塑罗汉,求个“先睹为快”。

这是的罗汉共十六尊,塑得确实精彩。给我突出的印象是:表情好。从那些不同的眉眼之间,透露出了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性格。塑造手法基本是写实的;古代艺术家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及表情,在关键处采用了夸张手法;妙就妙在处理得和谐自然。能于平凡见新奇,灵巧中见朴实。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底纹处理得生动自然,使人不大相信是用泥巴做出来的。

据庙里的说明牌介绍,此庵建于唐代,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了。史料记载,罗汉是宋代名雕塑家雷潮夫妇所塑。但我也听人说,是否为雷潮夫妇所塑,尚待研究。

归途上,频频回头依依不舍地辞别古庵。心想,在这个偏僻的山林中,先人也没忘记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罗汉非雷潮所塑,其艺术价值仍在),一种民族自豪感没然而生。

马蹄得得虎丘行

从苏州火车站坐汽车到阊门下了车,预备换乘汽车游虎丘去。游胜心切,正等得有点心焦,这时对面传来了“乘马车!乘马车!”的喊声。离开山东故乡后,足有十五、六年没坐马车了。这十几年,在城市坐惯了火车、汽车、脚踏车……,对马车的印象和兴趣越来越淡薄了。……终于,在同伴的鼓动之下,我勉为其难地上了马车。

谁知,随着旅程的缩短,我的想法竟然渐渐地改变了。首先,是那钉了铁掌的马蹄碰南石路发出的“得得”声打动了我。这声音时有规律,时无规律。它比之“突突”的汽车声、“嚓嚓”的火车声、嘈杂的人声,都要清脆的别致。它发自充满了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公路上,别有一种情趣。

我觉得马车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说慢不慢,说快不快,允许一个外地游客从容地游览风景。

为此,我感到在一些游览地区,马车也可适当保留一些,随游客的不同爱好去选择。有见于此,我才不谈名园古迹,而絮道马车之好了。

摘自:《大公报》1962年8月15日

➥ 本文由(弦月)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巨像》聂绀弩

巨像 聂绀弩 朝晖透过清晨的薄雾,斜射在我的头上,脸上和周身。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地没有了。百尺以下,是咆哮着的流泉,从那峭壁上横斜地伸出野草,杂树和丛竹,它们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晨风里倘祥。从野草,杂树和丛竹的掩映中,流泉送来破碎的银色的水光,和朝晖的黄金的光...

恋你,无法回头的路

在我的世界里,你就像一朵悄然盛开的小花,凝望着所有的斑斓,却不屑我的小小温柔,很多人途径你的身旁,漫过那一条条的荆棘丛生的道路,却不曾看到你纤小的身躯,也在努力傲然地绽放着,即使无人关注,仍旧有着自己的风骨,不向世界低头。哪怕我的微笑,是无比的粗糙,也要露出洁白的牙齿,向所有的人,证明你的美好...

失落的乡村

国庆到了,总得找个地方走走。有钱人远行,无币人归家。我无钱,只能做些归家之事。 是的,老家离城很近,但好久不去了,也该回去看看。常言道:“常回家看看”嘛。所谓“忙!”其实是个借口而已。但,话又说回来,回去干嘛!修地球的那些个兄弟也已徒走他乡,在这个打工时代,他们的“生计”已不在山乡...

微笑的眼泪一个爸爸的忏悔

时间总是这样的快,一晃近两年了。在你还未出世之前,爸爸选择了一份一直以为可以奋斗半生的工作。 在这里虽然我很多时候放荡不羁,有着一股小伙子的愣劲、傻劲。啥事都想做到最好,却往往事与愿违。 你出生的时候是奶奶和外婆一直守护在你和妈妈的身边,长大以后千万别忘了奶奶和外婆对你的恩情。我这个不像话的爸爸呢...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 时光轻柔,岁月静好。淡淡,行走陌上。常怀从容之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回首来时路,已悄然走过,少了些许喧嚣与繁华,平添几许忧伤与怀念。暂且,将一袭盛放的梦,搁置在前行路上;安然,将一颗惆怅的心,尘封在逝去光阴里。用十二分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