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烟》叶灵凤

阅览2069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083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煤烟

叶灵凤

在北方,客人来了的时候,主人在请坐倒茶之先,还有一种不可少的款待,便是倒水请客人洗脸。据说这是因为北方风多,灰沙厚,路政又不良,一出门便是满身满脸的灰沙,连耳朵和鼻孔里都是,所以进了门非洗脸不可,但是江南向来是十里春风,山明水秀,除了天热满头大汗时要请你洗脸以外,这种规矩是很少有的。

可是,在现在的江南,尤其在上海,随着太平洋的高潮冲进来的近代物质文明,经济侵略的工具摇撼了江南明媚静谧空气中的诗意,天边矗起了黑寂寂的怪物,从此江南的客人来时也非洗脸不可了。

这种煤烟的作祟,大约住在上海的人没有一个不尝过。

记得好像是一篇童话上曾说过,一个人带了一个孩子乘气球去作环球旅行,有一天飞到德国的柏林,柏林是工业先进国德国工业的中心,这孩子是知道的,但是飞到柏林的近郊,从上面发现一派广大的森林。这孩子好惊异,便问领带他的人,柏林工业这样发达,何以近郊还有这样未开辟过的森林,那人知道他看错了,便告诉他这一大块并不是森林。正是工厂的烟囱。煤烟蓬勃,从气球上面望下来正好像一座郁郁苍苍的森林。

这真是近代新有的奇观。可是住在这下面的人所享受着的煤烟滋味也可想而知了。

上海的煤烟虽然还不曾发展到那种程度,但是你到马路上去踱一趟,回来用手巾拭拭鼻孔,你就知道它的程度也不差。坐在家里,任是你勤于拂拭,装上纱窗,门禁森严,你只要隔了一定的时刻用手指在桌上试一试,你就知道这新生的怪物始终在那里活动。

基督教的教士说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虽然不见形。但是却充满在天地间。我觉得二十世纪的上帝名号应该奉诸煤烟。他才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现代研究优生学的人报告人类的寿命是渐渐地比以前短促了,尤其是住在大都会的人为甚。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是我相信这黑色的"上帝"的力量一定也不少。

最近有人在美国的一个杂志上发表一篇游记,报告他在加拿大滨海的一个小乡村里旅行了一次,他说这个乡村里旁的特点没有,惟一的特点便是你站在高处瞩目四望,东西南北看不见一只工厂的烟囱。

在一世纪以前,这种现象是不值得讲的,但是此刻却是一个新的发现。我恐怕一世纪以后,这个报告还要值得人们的留恋哩!

虽然中国没有工厂烟囱的地方还很多,但是立在上海的屋顶上要想没有烟囱这断你的视线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住在上海近郊劳碌着的我们,因了事又不能荷锄归隐,每天对着居屋前后左右的几只烟囱,只好发出没奈何的慨叹。

八月二十九日

作者简介:叶灵凤(1904-1975),江苏南京人。长期任杂志租报纸副刊编辑。40年代定居香港。着有《女蜗氏遗孽》、《白叶杂记》、《晚晴杂记》等。

摘自:《灵凤小品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初版

➥ 本文由(朗朗)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描写秋天的经典美文摘抄

描写秋天的经典美文摘抄 秋之韵 作者:我已不再 当时光的指针在漫步时,夏天的绿意未褪尽时,秋天的背影已悄然显现到我们的身边;当大雁南去的时候,已是秋天最美的时候,也是秋天展现自己贡献的时候;也是芳草斜阳、花落凋谢的时候,也是蔚蓝的天空亮出她本色的时候,不论怎样,都是秋之韵的真实再现。...

不管重来多少次,人生都肯定有遗憾

不管重来多少次,人生都肯定有遗憾 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和令所爱之人满意之间,如果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是像黛玉,以生命入诗,以生命抗争,然后泪尽而亡;或者像宝钗,超越执念看破生死,成为活生生的红尘中悟道人,从此无悲无喜,宽厚慈悲,把自己变成生活本身;都是一种成全。 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你惊心动魄...

《汴洛之游》孙席珍

汴洛之游 孙席珍 三年以前,我曾经到过开封,寻时正值军事时期,我和林枝,还有我的一个学生张君,搭了军作列车到开封时,已经夜半过后两点钟了。在车站附近一位朋友家里休息了一回,天亮后三个人徒步入城,沿路只是一片慌忙愁惨的景象。那次在开封仅仅逗留了一整夜,当开半夜我们便托了朋友的情面仍然搭军用列车离开这里...

《半日的游程》郁达夫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

描写老师的美文摘抄

“几经风雨,几度寒暑,老师呵护我们成长。获取知识的滋养,穿过人生的迷茫,当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蓦然回首,可见烛光中笑容可掬的老师。老师 ,人们都说你是蜡炬春蚕,可蜡炬的泪折射不出你的无怨无悔,春蚕的银丝缠绕不出你的鞠躬尽瘁;人们都说你是园丁,身边簇拥着稚嫩的蓓蕾,可谁又知道你在百花盛放时悄悄地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