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力量

阅览5501 作者:罗慕赫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553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1900年,世纪之交,梁启超乘船横渡太平洋时,诗兴大发,写作了一首《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这首诗与同样在1900年问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对国家、民族的热望。这首诗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个时代——河流文明时代、内海文明时代、大洋文明时代,而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又称作哈拉帕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华文明正是河流文明时代的代表,这便是后世中国人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知识来源。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当亚历山大的铁骑纵横驰骋在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土地上时,当曾经创造了一段辉煌历史的古印度文明离奇消失时,中华文明不仅存续了下来,并且是按照自身的逻辑而不是外界强加的逻辑发展与壮大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我们便能真切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力量是如何延绵不绝地传导到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身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需要天才的商博良才能解读,而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无需接受特别的训练都能辨认出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在一个个方块字中,中国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相遇了,作为传承者的我们,在体会这种生生不息的奇妙与伟大时,也不禁思考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原因何在。

或许,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仍旧得从汉字开始说起。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阻碍着不同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汉字超越了方言的千差万别,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表达工具,“书同文”让我们有了共同的情感,体会着彼此的喜怒哀乐,凝聚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汉字是历史悠久、使用最为广泛的象形文字,所谓“象形”即“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古人看见太阳,便造出了“日”字,看见潺潺的流水,便造出了“水”字。汉字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可以说离开了汉字,就无法谈中华文明了。只有意识到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我们才能理解何以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也才能理解古人何以敬惜字纸,废弃不用的字纸不能随意乱扔,必须恭敬地送到“字库塔”中焚烧。

中国人崇拜自己的祖先,小至一家一姓的祖先,大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二帝。不论中国人身在何方,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身份。从某个层面看,祖先崇拜体现了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意识、本根意识。我们对于彼岸世界是怎样的并不特别关心,我们汲汲于知道我们是从何处来的,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颂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我们珍视祖先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在应对危机与挑战时,后人总是能从中获得力量。共同的祖先让我们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记忆牵动着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这让中华文明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中华文明既具有百折不挠的坚韧,又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中国人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而非依赖他人的恩赐,我们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中华文明遭遇危机与挑战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中国人直面困难,迎头而上,奋发有为。正因此,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便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之魂、文明之光。与此同时,中华文明有博大的胸襟,对于异质文明,中华文明的态度不是排斥而是尊重,不是拒绝而是学习。这鲜明地体现在中华文明接纳与消化佛教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的过程中,体现在宋明理学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而创造出一个精致的哲学体系,从而再度振兴了儒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化的过程中,这种为我所用、为我所有的“创造性转化”的能力让中华文明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再续新篇呢?习近平同志曾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六方面的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我们要传承中华文明,正可以从这六方面入手。

讲仁爱。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此仁爱就不只是爱人,也包括了爱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仁爱的精神中得以实现协调与统一。

重民本。以民为本是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以民为本即是体认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乃是国家的主人,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手握公权力的人,必须忠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奉公守法,清正廉洁。

守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崇尚的一种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本。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不讲诚信,就如一辆车没有了关键的构件,势必寸步难行。如果说民无信不立,那么国无信不威,国家不仅要取信于民,建设公信力,也要在对外交往中讲信誉,建设软实力。

崇正义。据说“正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一书中:“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孔子说的更加严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乃人之正路,是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热血的道德情感,勇于挺身而出,坚持真理。

尚和合。和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我们不仅崇尚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向往个人心平气和的境界,也倡导以和谐与合作的精神处理人际关系。《国语》是最早出现“和合”一词的古代典籍之一:“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谓“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最为重要的几种人际关系。中国人常讲“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应以和为贵,国与国之间也应以和为贵,中国人讲求“双赢”或“多赢”,而不搞“零和博弈”。

求大同。大同是中国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各得其所,人人公而无私。对大同世界的追求,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的主旋律。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同思想焕发出了更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独特智慧。

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华文明的“胜迹”仍焕发着动人的光彩,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正当汲取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再续中华文明的美丽新篇章。

➥ 本文由(风吟)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长白镜湖记》

长白镜湖记 还在长白山下,我们就听说有一个小天池,水面碧蓝平静,风光绮丽动人。原以为它和白头山天池一样,也是在山顶之上,要不怎么会称小天池呢?当雾气刚刚在山谷中消失,我们便登上了长白山顶,饱览了烟波浩渺的天池风光,可惜没有看到小天池。一问,方知它并不在山上,而是在山下,距离长白瀑布还有四、五里远哪。...

描写植物的美文摘抄

描写植物的美文摘抄 蒲公英 如果你的花瓶只插过高贵的玫瑰,那么你自然不懂得田野里蒲公英的美丽。沐浴朝阳,临风而开,黄的纯粹,金的灿烂,立于草丛,独华其身。让人看一眼,便永远忘不了,只想永远的得到。 这个地方春天来的很晚,三月多了,迎春花才星星点点,只是屋后的小溪依然枯涸,只是溪后的大山依然枯黄...

《北京的春天》古清生

北京的春天 古清生 北京的春天,是极不易把握的。三月时分,树的枝头上有了绿意,进了四月,迎春及桃花就开了,这景况大约也跟南国的城市相去不远,所不同的是,北京的春天却还脱不尽冬衣。北京的春天,无雨,而是大风卷起的漫天黄沙。黄沙弥漫时,只感到昏天暗地,人行走在街道上,满面蒙尘。这境况,怎么会有人去吟咏...

我的村庄

我的村庄是一个黄土塬上的小村庄,她和其他塬上的村庄一样都靠近沟边,塬上的村庄都是最早从沟边发展壮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迁徙到塬边或塬上的。漫步在坦荡如砥的大塬上除了一望无际的庄稼,便会看到一簇簇树木,一簇簇树木下便是一个村庄,无数间房屋隐藏在了树木之下。 我的村庄称为村庄...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清晨起来,拉开窗帘,柔和的阳光微微的透过玻璃窗,暖暖的打在我的脸上,惺忪的双眼,努力的问候着晨光。冲上一杯咖啡,坐在窗前,静静的放空自我,对着天空发呆,任思念放肆不堪,任青春里的等待仓皇逃窜; 就这样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的早晨,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一个人独坐,一个回忆,一个人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