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毒余毒

阅览4871 作者:余攀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925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余毒

拉开沉重历史话题帷幔,走进“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唯一的一次高考,出现了张铁生“白卷英雄”,从而导致无数知识青年“大学梦”在瞬间支离破碎。也使我们还在校园的高中莘莘学子无可适从。知识越多越反动,是那个年代提出的口号。课本一学期下来基本崭新如初便是最好的见证。

政治老师,紧跟顺应形势开讲,没什么后顾之忧的,不必担心会给扣上“反动学术”帽子。那堂关于“白卷英雄”的时政课题令人难以忘怀根深蒂固:

“……张铁生在高考中,其实交的不是‘白卷’。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

学生甲举手提问:“那总分得多少?”

“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

“这样的成绩够差……”学生乙议论。

顿课堂内舆论哗然,或曰,不必一心只读圣贤书,要管窗外一些事。或曰,不用费心用脑真惬意。或曰,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喽……

政治老师说了声“安静”又继续着:

“因他自知理化成绩不好,就在考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而后来这封信被四人帮大加赞赏,说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敢于反潮流!于是破例被录取大学深造……‘白卷英雄’就这样诞生!”

而数理化老师就不敢大胆开教,唯恐误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似教非教应付课时。布置给学生作业相互抄袭交上了事,从不批阅是与非和对与错。

走出校园正式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在贫下中农的力荐下参加了,试题很浅,可我水平更浅。脑袋一激灵闪出一念,何不做张铁生二?于是凡在答不出的题下空白处,写了简短文字:阅卷老师,望高抬贵手,给予虚分。因我在校读书时,受‘读书无用论’的余毒太深。其实这些题让我温习几天,完全有得满分的可能……谢谢!文中还引用了一句张铁生信中原话“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

然而我的这封信没有发人深省,企图为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呐喊助威,而成了泡影。当然不可能被破格齿录大学。

“四人帮”被粉碎后,张铁生的政治靠山消失,被学院撤销党内外职务并开除学籍……值此我受他的余毒算是彻底肃清!方知他的那封所谓“发人深省”的信,是为自己不学无术的狡辩书罢了。

翌年,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所品牌大学……

➥ 本文由(朗朗)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堂堂正正做人

我出生在70年代末的一个偏远山村里。那时村子里的人都在生产队里上工,一个大劳力忙乎一整天最多能挣上10个工分。村民出去买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钱的花,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婆养得母鸡下蛋了,十个鸡蛋最多卖七毛钱。那时候主要的口粮就是地瓜干,苞米面饼子;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就是最奢侈的美餐。...

家乡风景美如画

家乡风景美如画 刘继智 我的家乡是地处鄂豫交界、江淮分水的大悟县,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山脉逶迤,山峦高耸、高崖屹立、陡岩叠起,奇石居多;小溪串联、幽潭广布、瀑布连珠;古寨蜿蜒,古居古刹,深藏林间;森林茂密,奇花异草,色彩绚丽;珍禽走兽,出没林中。堪称鄂北灵秀之地,武汉后花园并不为过,不久的将来...

坐拥书香滋味

今天我休息,真正是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啊!成了真正的“坐家”。 是啊!今天我在家里看了就算一天的书。早上五点半就起床,锻练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了我的一天读书生活。先是怕打扰了老婆早睡,我就坐在厨房里朗读《资治通鉴》。通鉴上的文章全是原汁原味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讲述得道理则精辟透析...

张小菊传

吾之张总,原名张小菊,江西人也。幼小家贫,故而无缘求学,无缘走出大山,待到出嫁之时日,父母将其从这个山头嫁之另一个山头,山高林密,交通阻塞,故而与外界隔绝。 吾之张总,少小艰辛,缺衣少食。终日上山砍竹,下山养猪,教子启智,劳力操心。夙兴夜寐,未甘言苦。然青春易逝,韶光难留,吾之张总毅然逃出大山...

关关雎鸠

《诗经》开篇便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但看看《毛诗序》中是怎么说的:“《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君子以配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