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无用的闲人

阅览6609 作者:淡水泉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165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做个无用的闲人

《庄子。人间世篇》有这么个故事: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虫蚁蚀之,此乃不成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格物如此,何况人乎!

什么叫做有用呢?有用的本义就是有功用。人立足自我,以财色名利寄托身心,这就是有用。换言之,有功利即是“有用”。如果一个人不再追求名利事业,随缘于极简安静的生活,只追求内心的宁静,没有利他之用,那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就是无用之人。

没有一定底气,做不了“无用”之人;没有相当自信,做不了“闲人”。真正的行者,走的恰是无用闲人的道路。那什么又是闲人呢?闲即不忙,多数人一生为贪嗔痴而忙碌,为功名利而奋斗,没有一刻消停过。如果一个人不为世间名利忙碌,而是心安理得地每天静看云舒云卷,无所作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就是闲人。

做一闲人,每天看看无用之书,品品无味之茶,做做无聊之事,只要兴之所向,就是享受,无需别的什么理由。由此我突然明白了,兴趣和有用不一定关联,甚至兴趣和成功也不一定成正比,对一件东西有兴趣,不一定能保证你成功,却能让你从每天职业化的奔波中解放出来,从每天程序化的面孔中解脱出来。让你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

感受这种“无用之用”,学会用“无用之用”的态度对待残酷的人生,会使你的生命中洋溢着一种充实感。它不一定有镁光灯闪耀下的那般奢华绚烂,却可能长久流淌在你的心灵之中伴随一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道理。

无用可以有大用,虽用而无功用;闲人也可以貌似不闲,但再忙总是闲。这世界上,最尊最贵最有价值的,都不是所谓真正有功用的物品,而那些超越世俗、超越生死、超越人性局限的东西,您再有钱,再有面子,也未必有缘得到。

听虫鸣蛙唱,看草长莺飞,让我们一起借三月的春风放飞心灵,做个无用的闲人吧!

➥ 本文由(梦溪)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恋爱有假

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恋爱有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阅读网的作文栏目。 故乡小镇,不知从哪年开始,以恋爱为幌子,不拿手续,便过起夫妻生活来,人们仿佛一夜之间接受了一种“时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年轻人爱试,而且老年人也爱做...

办事琐记

一 从2014年到现在,不算过去没有正式行文只是口头酝酿讨论的时间,历时3年多,一位职工生活待遇的事情今天终于办了下来。听到消息的她在微信里一再致谢,说没想到能办得下来,过去做了许多努力都搁浅的事,今天能办下来,你一定出了不少力。她在一段语音里哭着说,听到这个消息时不敢相信,激动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

四合院之星期五

周末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的情况下,搬个椅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自家的院子里有石榴树和无花果树,两种树种在院子里。要是自己坐在那儿不动,一会功夫,石榴树上就飞来了,一些麻雀们,三三两两的在石榴树上,玩耍着。太阳晒在身上,赖洋洋的,想睡觉的样子,坐在那里。在农村,这个季节里,没有多少农村里的年轻人,在家中...

1 我看过别人的故事,写过别人的故事。 可自始自终,我一直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以桀骜的态度,把自己拉到无法触及的地方。 人活在世上,谁没有些经历?有些人平平淡淡,有些人轰轰烈烈罢了。而那些诉说者,在感叹故事的是与非时,是否自己心中,触及到了什么? 藏得再深,被戳到了,心情也会很复杂吧。...

三人行

他一定是我同学中最有天赋、最聪明和顽皮的那一个,我们相识在“五七干校”子弟中学。说那是中学,还不如说是一排芦席棚中玩乐的“天堂”。我们这些需要和父母一起改造的子弟,被临时找来的“老师”代管着自由读书,其实这些老师都是有相当文化和背景的干部,就说我们英语老师,她是从美国回来的,曾给总理做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