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种下那株吊兰

阅览6812 作者:迷了眼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012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严冬来临,四周充斥着寒冷,就连阳光也夹杂着寒风,让人感受到冬的冷。而只有屋中的几盆吊兰,却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美妙。

大概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从单位的盆栽里移回来几棵小吊兰,当时已然在水中泡了一段时间,每棵小吊兰底部已经有不少的根须,我小心地将它们带回家,分种在几个小盆中,浇上水,然后看着它们越来越大,越来越葱郁,越来越可爱。

现如今,1年多了,唯有它们一直就那么郁郁葱葱,带给整个房间一片的生气。时间在它们这里仿佛凝固了,看着这样的绿,便少了冬的寒,给了我内心一种温暖。

从它们进到这个小屋,就给了我整整一年的惊奇。

记得有一次出差,一周的时间忘了给它们浇水,待到我回家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的很多叶子的尖部已经干枯了。于是,赶紧拿出喷壶,给它们浇水,心中多少有一些愧疚,怎么就忽略了它们,没有用心照顾它们呢?可谁曾想,不消两天的时间,它们就又重现了生机,翠绿欲滴。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

第一次看到那几盆吊兰开花,是那新枝条的顶端,开了一丛如米粒的白色小花。我惊讶极了,原来花也可以这样开!那小花密密麻麻地聚在枝头,花蕊是那点点的花,凑上去,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本只想这几盆绿会寄托精神,却不曾想拨动了我的心弦:生命并无常态,怎样的花开都是一份精彩和美好。更何况这份淡雅,更对了心境。

吊兰,无关乎季节,依旧绿意悄然爬满,随风洋溢着逍遥,伴着阳光滋润生长,怎不让人遐想。它,一年四季都对生命毫无保留的绽放,它的淡雅与低调,于无声处的一种亲切和对美的诠释。

吊兰,不娇贵,适时的浇一些水,便可以枝繁叶茂,可以伸出枝条,每一节枝条又可以生出许多小的枝叶,摘下来,种到土里,就又可以繁殖出一盆。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从来没有一种植物能带给我如此多的惊奇,并且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一年悄然而过去,而这吊兰,也种在了我的心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走过四季,才懂得一棵盆栽的美妙,人生何尝不应该像着盆中的吊兰呢?看似无不足道,看似渺小卑微,其实内心早已孕育了绽放的能量。越是严寒,越要信心百倍,不然怎么能看到冬去春来的美好和从容呢?怎么能够享受那怒放的生命呢?

种一盆吊兰在心中,不管身处何地,甚至只是广阔天地的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感受到内心向往美好的萌动,那种力量由里而外地充斥着全身,不畏惧严寒,不害怕风雨,任身外云舒云淡,风起云涌,保持那颗平和的心态,让我们都可以宠辱不惊。

网上去搜索了一下,吊兰的话语是:无奈而又给人希望。

➥ 本文由(星辰)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助学圆梦就此启航

今天是我们三下乡的第一天出行,注定了今天的我们会遇见一些特别的人和做一些特别的事。 今天天气很好,知道我们今天出征城月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连太阳都舍不得晒坏了我们助学圆梦实践队的一朵朵娇花,晴空万里却略带清凉,没有灼热感。 今天很忙碌也很充实。我们的司机是个挺热情的中年男人...

我暗恋的那个女孩你现在怎么样了?

谈及早恋,我感觉那是很遥远的事。记得读书那会,父母常在我耳边念叨说:“儿啊,咱们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所以记得别那么早谈恋爱,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什么样的女孩都随你挑。” 那时候我还真傻傻的相信。只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都好,成绩却总是不合理想。 甚至那时候有两个女孩写信向我表白...

愿我们在彼此看不见的时光里耀耀生辉

三年高中,三天高考,时间玩笑一般浓缩! 一场考试,一份答卷,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高中生活。 考试结束那一天,当我们走出校门,心中弥漫着一种不知名的情绪,高中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就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当我们离开,一切都回到我们来时的模样。那些曾经相伴的人,再也不会整整齐齐的坐满一整个教室了。...

平实,行者的力量

平实,行者的力量 文/文昌 路遥有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他去世前在医院的病床上记录了写《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自然也凝聚了这位伟大作家最后的心血。提到这篇随笔,只想说我们也时有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经历,可终究耻于为文,毕竟只是不想起床或者是昨夜的放纵需要补觉。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

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一个人反复读哪些书,比曾经读过什么书,似乎更容易识别阅读趣味。 二十年前买书,已经确定一条原则:一本书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买。以反复阅读的次数排序,下面这些作者或书本是重读频率最高的。 一,金克木先生的杂文。 我一直认为,金先生是上世纪中国学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大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