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阅览955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3159 阅读时长:大约 6 分钟 ☑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传统的感恩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人们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身处天南地北的人们聚到一起分享火鸡;这也是一个欢庆的日子,举国上下举办各式各样的狂欢活动。感恩节并非仅仅属于美国人。因为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处世的哲学。生活中需要我们感恩的人和事物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恩节。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漫谈美国的感恩节,感悟感恩。

感恩节的由来

从“五月花号”到“新英格兰”

感恩节的创立早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当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处女地时,位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此时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独尊国教,大肆打压其他的宗教。信奉加尔文教,不满国教的清教徒面对残酷的迫害,选择了出走。他们要寻找一个信仰自由之邦,维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崇信上帝的权力。刚被哥伦布发现不久的“新大陆”——美洲成为他们的首选。那里不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而且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发之地,没有国王,没有议会,也没有宗教审判。

1620年9月,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登上了名为“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了哥伦布式的冒险航行。“五月花号”重180吨,长90英尺,原是一艘捕鱼的小船。而此时是一年中最不适合航行的季节,海上狂风大作,惊涛骇浪。“五月花号”就像一片树叶在巨浪中挣扎。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颠簸,他们凭着信仰与勇气终于看见了陆地的轮廓。在航海的途中仅有一人不幸死亡,但诞生了一个新生儿,这就使得到达美洲的人数仍然是102人。

新的家园在望。这时候,船却停了下来。大家集中到甲板上,围成一圈。自“五月花号”启航以来,人们一直在设想新世界的统治秩序。现在,他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再上岸。讨论十分激烈,但有权参加讨论的是船上的51名成年男子,妇女们只有旁听的份。最后,他们共同起草并签署了一份公约,公约的内容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基督教的进步,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扬帆出海,并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拓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我们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这就是所谓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一份写在一张简陋纸上的契约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第一次从民众的角度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治打下了基础。为了纪念故乡,他们将这片新土地命名为“新英格兰”。

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移民们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共同庆祝新生活的开始。这块礁石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北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然而对这些满怀信心和欣喜的移民来说,第一个冬天并不好过。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的冰雪让初来乍到的他们措手不及。恶劣环境加上缺少必要的装备,不少人病倒了。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又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冬天过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美洲的移民只有50人幸存。春天到来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发现了他们,给他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玉米、南瓜及饲养火鸡。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一年秋天,他们获得了大丰收。第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终于在这块殖民地上站住了脚。

11月底,移民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要感谢上帝的恩赐及印第安人的无私帮助。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三天。第一天黎明时分,移民们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应邀前来的印第安人带来了五只鹿作为礼物。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自产的玉米、南瓜、火鸡等被移民们制作成了佳肴。宾主围坐在熊熊篝火旁,共同欢宴,畅叙友情。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上的年轻人载歌载舞。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射箭等活动。从此,清教徒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一习俗得以流传。在北美十三州统一时,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把感恩节设定为全国性节日,但由各州决定自己的庆祝时间。直到1863年林肯总统才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的固定庆祝日。

感恩节的习俗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而在感恩节,每家的家庭成员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吃火鸡: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2007年11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和“Flower”。它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当年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所搭乘的“五月花号”的意思。

送食物: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置餐桌: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做游戏: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玉米游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南瓜赛跑: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本文由(蝉鸣)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圣诞节杂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洋节越来越流行了,似乎在和国际接轨。刚过12月,许多商场的门口就开始张罗搭景,圣诞树、古城堡,装点得像模像样。商场里边也忙着各种促销。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商场促销早早就开始了。银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老百姓手里的钱还是迟迟不想出手,毕竟未来还有许多不可知的东西...

不信奋斗信什么

不信奋斗信什么 “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

实践出真知

7月2日,来到世乔小学支教已有两天,经过第一天的收拾整理,第二天的趣味游园开班,“花开盛夏”实践队的队员们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熟悉适应了这由陌生逐渐变得熟稔的村庄小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我们难免在同吃同住的群体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小矛盾...

有苦有累有收获

经过两天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有惊无险地安全抵达基地——茂名市高州荷花镇荷花一中。荷花一中给我第一印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整个学校因为在建设中,还有很多不便,例如,课程不能随我们自由安排,内容也不能随我们的想法,宿舍条件也一般般,甚至第一天就饿了半天...

想起了端午节

童年时代,对每年的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期盼。当春天的阳光斜射到河面上,当河圹里的芦苇顶开薄冰露出尖尖的芽时,我们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可以过端午节了。 河里的芦苇长得很快,到了四月中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那宽长青薄的叶子平平地斜伸开来,在微风中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踏进碧清的河水,我们开始采摘芦苇杆上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