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花名无眠,拂一窗细语叮咛

阅览4087 作者:佚名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028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坐在中午的时光里,风一直吹,一直吹。大概几百万年前的黄昏也要被吹下来。

想不起的愁绪虽然已乘风而去,记不得的容颜却在记忆中放映,捕捉是静止的画面,犹豫在下一分钟,沧海变桑田!

再回首,往事的云烟,散开了!远方的夕阳别样红,微微的花悄悄合拢,不忍心去打扰此时的宁静,脚下的路不知道会延伸何方

不知道是多少千年的轮回,才可以让我出生在这花开花落的红尘!但是在梦的隐约中,听说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难道这就是挽留最美的遗憾?还是这拂袖而逝的匆匆?寻找的答案或许简单,复杂,正如那断桥过往的客,你走,他来!

时而,回眸浅笑,时而,默默不语!只听的到,耳边传来的归家的钱塘燕婉转徘徊在西湖的鸣叫,渐渐的影子瘦了,仿佛在水里养云,一朵朵清澈无踪。

相信这个夏天的晚上我们就是那一曲童谣里的两小无猜。我希望你是那骑竹马的郎。那时你正路过我的四季,像一只蜻蜓软软飞过池塘。

古书中常说,她独独在镜前梳妆,那些胭脂淡淡,绿裙轻叠,离恨重重。

思念总是不经意的辗转反侧,落在信笺未写完的提笔犹豫!本是豆蔻的年华,却忧伤四起,不得不问:守君今来否?与君情长否?昨夜瓶中斜插的桃花还朵朵托腮含笑,今儿全低下了头,红的,白的尸体悬挂枝条,谁来收验,谁来怜惜?

于是,翻身又是一个无眠的夜。

看一回南国寄雨向北的风,数一数无须堪折的情花,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倚暖了一间房,一扇门,一扇微雨的窗。

答应我,别在诗中忧伤,这样的爱情我们不要,答应我,当你穿过北方时,我们还要在屋后种下两种向日葵,一大一小,仰起头看她们朝着太阳绽放、微笑。

我渴望轮回后能成为你唇边的薄翼彩蝶,在你爱过的花前翩翩轻舞。明月。清风。花香。

这样的时候沿着你温情的气息决绝的相奔。但是你给我的路却太长太长,我拼却一生的痴情依然触及不到你温柔干净的指尖。

也许,终有一日。我能在你的指间用莲苦的心唤醒你对我的思念。

你说今世里总会有一人与我共厮守,相守不是一天一时,也不是一月一年,而是一生一世,因此我们做不到日日共剪西窗烛的浪漫,但是我们一样慢慢的变老。窗外夕阳几度,窗里朱颜暗换,相视一笑时,我们已走过,平淡却是真的。

你看,开在旧年的篱上细花,也顺着一条风走过的天空之途返回,来与我们白发相会。

你看,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云,都为你唤出了我的名字。

你看,夕光已在斜云外,未成浓散的暮色在我的四周悄悄而至。蛙鸣也开始依约而来,在这样无眠的月夜,你可做好了聆听的姿态?来到我的身边,轻轻,轻轻的摇着发出清香的麦杆扇儿,听我细语叮咛

➥ 本文由(绮思)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儿时的元宵节

我总觉得三十多年前的元宵节要比现在热闹许多。 在东北的农村,地里的活一般都要从阳历四月初一直忙到十月末,所以在农忙阶段的节日就几乎都不被重视,多是草草地应付一下了事。比如清明的时候,母亲只是早晨象征性地煮几个红皮鸡蛋,我们每人分上两三个,节就算过完了。端午节的时候也正好赶上了夏锄时节...

在今天,在失败前,你必须非常努力

在今天,在失败前,你必须非常努力 文/沈善书 一 读高二那年,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产生了高中毕业后去沿海城市进厂打工的想法。那时候的我,经常在深夜里哭泣,没人听我的苦恼迷茫,我的孤单伤心只能噎着藏着。由于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很差,很多亲戚都认为我根本考不上大学,她们说读大学的花费很贵...

悄然有一天

有一天,我对她说:记住了,我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要相信,永远不要怀疑我,我永远不会对你撒谎,因为我们是朋友。她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的。其实我们知道,我总有对她撒谎的时候,她也知道,她总有不相信我的时候。 我们可以相互承认,我付出的友情,比她多得多,可我们还是开心归开心的,一起玩着。清晨...

只有熬得过等待,才能等得到花开

只有熬得过等待,才能等得到花开 文/李丹崖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猛然间发现一盆花开了。于是惊异,咋就开了呢,前几天看的时候花骨朵还在紧闭着,今天就盛放了。 是的,我们总是太喜欢人为地缩短一朵花盛开的过程,认为是几天或一晃的工夫,却忽略了上几个月乃至半年的积聚养分和含苞待放...

勿以成绩论英雄

勿以分数评高低,勿以成绩论英雄。——题记. 掩图而思,对于漫画中的现象,或许众口不一,致此也是千家百态。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也有的人认为,右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进步的鼓励,左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完美的要求。而我只觉得,勿以成绩论英雄。在粗暴教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