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读后感600字

阅览6787 作者:似念似恋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96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这是一个令人落泪的故事。

当我轻轻地合上《天黑了》,一张白净的面孔,两道细眉,一双大眼,那个悲哀的女孩的身影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退去……

七岁以前,她和我们一样有慈爱的双亲。但在她七岁时的一个黄昏,妈妈的离去顷刻间击破了这个原本温暖的家。妈妈跟随着一个叔叔走了,家就只剩下了她和爸爸。

本来她至少还享有宽厚的父爱。然而在一次亲友的聚会中,爸爸的朋友酒后失言,说她竟没有一点点像爸爸的地方,从此,她渐渐失去了爸爸的疼爱,从爸爸看她的眼神里再也读不出那深沉的父爱,再也没有温暖的亮光闪烁。为了引起爸爸的关注,她故意把成绩搞得很差,她多希望爸爸哪怕能生气打她一顿也比不在意她要好得多,可爸爸仍然没有反应;她把爸爸的生日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爸爸庆祝生日,爸爸也无动于衷。她好孤单啊,她唯一拥有的,只剩下一朵从瓦砾中弯弯曲曲地生长出来的淡蓝色的小花。

现在陪伴她的人,是一位来自异乡,与她萍水相逢的老奶奶,那是她身边唯一能够照顾她的人。女孩开始把一种奇妙的希望寄托在那奶奶身上,但没过多久,老奶奶收到了来自远方家乡的呼唤不得不走,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孩子,天黑了,该回家了。”

女孩的天,真的黑了。

这个小姑娘啊,不幸的种子,父母都各自离开,她的家在哪儿?那个没有爱的房子还是家吗?回想起来,她,太令人怜悯了。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暑假的夜晚,周围静悄悄的。我合上书后忍不住大哭,不知是可怜那与我年纪相仿的女孩,还是怕她的遭遇会落到我的身上,反正我的泪水止不住哗哗地流下来,伤心极了。当我的眼泪干了以后,我躺在床上,想到我周围的朋友,她们一个个都幸福得像个公主,我自已也是,常常能得到礼物,时不时向父母亲撒个娇,假期里去世界各地旅游,可我们好象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已正身处于幸福之中,与书中的可怜女孩相比,幸福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

哦,我想起来了,的确有这样的女孩存在的,我们班上资助的困难学生魏梦,她从来没有见到过爸爸妈妈,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的家,低矮漆黑的房子,旧木板拼成的简易的床,一下雨就漏的屋顶,臭哄哄的简易厕所,她是天,也黑了吗?我想,她一定也经受过那样天黑的日子,想妈妈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疼的时候,她会怎样安慰自已?可每次看到她不也是高高兴兴的?

天黑了,也许每个人都有天黑的时候,但是,别怕,天总会亮的!

➥ 本文由(古韵)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狼来了》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男孩子在山坡上放养羊群,因为无聊,所以便编出了一个“狼来了!”的谎话,欺骗了辛苦劳作的农民。一次有人信了,两次有人信了,当第三次时,男孩真的遇到了狼,在惊慌中,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真的!这次狼真的来了!”山坡下的农民们听了以为他又在说谎谁也没有管他...

《闪闪红星》观后感300字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每当这支歌响起,我便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闪闪红星》。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柳溪镇有位红军战士的孩子叫潘冬子,他勇敢、坚强、机灵。他爸爸送给他一颗闪闪的红星,就是在这颗红星的陪伴下,他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的。这本书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虽然说是概念,是概述,但从他的论述看,费先生却是从具体的农村生活细节出发,是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

《悬崖上的小丑》读后感600字

在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里,我读了《悬崖上的小丑》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陶哈哈天生一张小丑脸,不笑的时候也像笑。他的“笑”脸经常让老师以为他又在课堂上嬉皮笑脸,也因此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所以,陶哈哈虽然长了一张“笑”脸,却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板刷老师...

《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