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祭祖

阅览1106 作者:清净菩提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007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家族墓地上,几个坟茔散布在田野,远望去落寞而又凄清。密密麻麻的枯草,爬满了坟地的每一个角落,在寒风里无力地纠缠着、撕扯着,像极了风烛残年里老妪的那一簇华发。

农历十月已经是初冬的样子,马路边上的毛白杨叶子已经落尽,此刻挤在麦地田埂的角落里,忽而一阵风扫过便又四下里散去了。厚厚的老霜裹敷在嫩嫩的小麦枝叶上,闪现出幽深的暗绿色;想来该是被冻得挺直了吧,脚踩在上面便会发出了一阵阵“沙沙”的声响。

“十月一,烧寒衣”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谚。这一天是传统意义上的冬季第一天,此后天气便逐渐转冷,人们害怕阴间的先人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必备的香烛纸钱外,还要准备“冥衣”这种应时的供物。从此便有了一个传统节日——寒衣节。

从记事儿起,“十月一”一直就是家族内的保留节日,那时候还小,还不懂的这个节日具体的含义,只是跟随大人们一道焚香、祭拜、烧纸钱送寒衣;伯父会领着我们小哥儿几个从头里指认,诸如哪个坟头下埋的是那一辈的先人,以及他们的名讳等等。看我们一副认真的样子,伯父欣慰地笑了,他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记得,要记在心里!

多年以后,伯父也躺进了冰冷的坟墓;长大的我们也渐渐读懂了家和家族的意义。我想那该是一种仪式吧——家族传承的仪式!一个人可以不理会你将来的去处,但你有责任去了解你家族的历史与传承,生命从哪里起源,你的根在哪儿!广义上讲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族情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孝道的延续。

稍稍整理下墓地,果品和香烛逐一摆放上了祭台,兄弟子侄按辈分依次排开稽首双膝跪拜先祖,目光肃穆而庄重。我相信,袅袅的香烟一定能飘到那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的后辈包括几岁的孩子,此刻都无比的虔诚!

纸钱在每一个坟头点燃,一起送去的还有各色的寒衣。所谓寒衣也无非是纸质的印刷品,袄裤靴帽一应俱全,不像早年间需要五色纸剪裁;现在大都与纸钱一样的,主要便于燃烧。“幽冥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一应纸品带着对先人的哀思和崇敬,随风化作了一只只火蝴蝶,四下里飘散去了。

我依旧给孩子们讲家族的故事,讲我们的祖辈的传承,就像当年伯父讲给我们时一样,我所知道的我会毫无保留说与他们,他们认真的样子就如同当年的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

转回头再看一眼先人栖身的地方,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感慨!也许有一天我的躯壳也会躺在哪里,看我的后辈家族和睦人丁兴旺,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的祭拜,那一刻我一定是微笑的,欣慰地笑由衷地笑!

➥ 本文由(青石)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真爱,如空谷幽兰,如诗如画

读纳兰的一首浣溪沙,突然有一种感动,一种从心底按耐不住,且想哭的感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多少柔情在你的诗中纷飞,多少爱恋在诗句中深种,留下那千古绝唱。最美的人间爱情,无非是这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还能保持一份诗意,不染世俗,高雅,恬美的浪漫情怀。...

描写芦苇的抒情散文欣赏

芦苇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荡。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芦苇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写芦苇的抒情散文欣赏:芦苇 有人颂扬青松的高洁,有人讴歌腊梅的傲骨,有人赞美杨柳的婀娜;可我独钟情于芦苇的平凡:它不与树木争荣,不与花草斗艳,以瘦弱的身躯迎风接浪...

今年雨水多

而在今年的雨水特别的多,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情但是对我们农民来讲不是件好事情。雨水下的多了完全可以说牵扯到田地里的黄豆的收成是减产还是曾收当然在现在看来还是减产的动机比较大我想。有的田地里正在成长的黄豆已经被淹成一半了,尤其是靠近河边的田地只要一下大雨黄豆就被雨水淹了。...

中秋思念母亲

秋的光阴在落霞的嫣然中,渐渐走进深处,阵阵寒凉袭击全身,不经意的感觉,泛起思念已去的母亲。 这思念那么幸福,又那么沉重。因为脑际里浮现的是母亲的音容笑貌,眼前闪现着母亲生前活脱脱的身影。那日与您一起在后头湖湖叉采莲。秋日的荷还是如火如荼地轻浮水面,荡漾轻波,我坐在船头,您站在船舱...

也许现在她还会活在这个世上

好多年未见面的老家邻居珍女士,在老乡建的微信群里忽然被我发现了,很高兴。常言道人生有三大喜事,其中的一件就是“他乡遇故人”,在群里见到她就好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她,免不了一阵问长问短好不亲热。 我家与她家是“少小离家”前的老邻居,一恍半个世纪了。那时我们同住在一个老宅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