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漫记》杨可扬

阅览1940 作者:佚名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691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敦煌漫记

杨可扬

夏历的九月中旬,在西北已是相当寒冷的天气了,特别是在深夜里。我们乘坐的一辆大卡车,在明净的月光下行驰于一无所有的个戈壁滩上,格外显得冷漠。

车子颠簸得历害。我们从敦煌县城向东南走了约莫一个多小时后,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片黑压压的树丛,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这里被称为瀚海中的仙岛,沙漠中的绿洲;那密密层层的白杨树,在秋末冬初的的阳光下,闪发着片耀眼的金黄,它掩映在悬异样的幽美和壮丽了。

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敦煌艺术宝库的正名,但当地的人们却管它叫千佛洞。离开敦煌县城约四五十华里,那象蜂窝般的无数洞窟,就修建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峭壁上。虽然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四百八十个洞窟,就修建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峭壁上。虽然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四百八十个洞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据说当年有个叫乐僔佛像一样,他认为这是佛地,于是就在三危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而山上的大大小小的岩石,就象千万尊佛像一样,他认为这是佛地,于是就在三危山对面的崖壁上修凿了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创建的开始,距今将近一千六百年了。嗣后,经过苻秦、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历代的凿窟、修龛、绘画、塑像,而成为我国最丰富的佛教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被保存下来的四百八十个洞窟,大小不一,有的象小礼堂,有的象亭子间,有的象灶洞,地窖,但是不管洞窟的大或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洞窟的四周和天顶以及窟内佛龛的四围,都无不绘满了各式各样的壁画,就连地面上也都铺砌着各种纹样的花砖;据文物研究所的统计,如果把全部壁画展开接连起来,可以伸展到五十华里,若把窟内的二千四百多个塑菩萨排起队来,则长达二三华里,其浩繁丰富,可以想见。因此,据工作人员的估计,其中有一个最大的洞窟,如果要把里面的全部壁画临摹下来,那么一个人从青年起一直要工作到变成老头子时才能完成;而有的洞窟却小得叫一个人在里面根本就站立不起来,但是,洞内却仍然绘满着很精致的壁画。其宏伟与精巧的程度,简直使人难以思议。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壁画,因为历经修建,往往一层又一层,被重复画上两三次之多,我们就曾在几个洞窟里看到新剥出来的最早一层的壁画,由于原壁被后代涂沫重绘,被压在底下的一层壁画,没有经受太多的风日的侵蚀,色彩反而显得相当新鲜。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原先的壁画,因为后来涂沫重绘时,为使新上的泥浆吃得牢固,初刀凿划了许多缝痕而毁坏了。

洞窟和台龛的形式,壁画和彩塑的风格,历代不同,各具特点,通过这些留传来来的艺术遗产,可以看出历代艺术风貌的演变,如北魏、隋时期的粗壮洗练,唐代的宏伟富丽,宋的简素,元的遒劲等等。我们从唐代许多大壁画的繁杂无比的大构图和彩塑菩萨栩栩如生的神态、细节的刻划,甚至一个脚趾头都作有文章的严肃不苟的创作态度来看,充分显示了我国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强盛;但是,到了宋代,情况就开始变化了,不仅自己开凿的洞窟已寥寥无几,大多都利用前代原有洞窟,予以涂抹重修,而且绝大部分的壁画已趋于大同小异的图案和千佛为主,失去了唐以前那种丰富多采、宏伟壮丽的气魄;明代因为它不在中国统治势力范围之内,所以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清代虽然做了一些修建工作(特别是彩塑的重修),可是由于艺术技巧的低下,一经修建。反而面目全非,粗劣不堪,等于毁坏,真是好心做了坏事。因此,敦煌的研究工作只承认到元代为止,是不无道理的。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的,因此佛都艺术自然也就受到外来的影响,但是,富于创造精神的我们的祚,却加以融会消化,创造出具有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自己的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渗入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当我们面对着这些伟大宝贵的祖国艺术遗产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萌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我们在平日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绘画的原迹,已视为珍宝了,更不必说唐和唐以前的;而在敦煌,从北魏到隋唐,却完好地保存了那么丰富的壁画和塑像,真是学习和研究我国民族艺术成长、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大课堂。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是不能不亲临一看的。

摘自:《解放日报》1961年12月17日

➥ 本文由(影子)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桂湖与杨升庵祠》钟树梁

桂湖与杨升庵祠 钟树梁 新都县城内西南角,桂湖偎倚着城墙,面积约为60亩。杨升庵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一生困处而干我流芳。他与“诗圣着千秋”的社甫“萧条异代不同时”,升庵祠与杜甫草堂却在风光如画的成都平原上遥遥相对。 桂湖现已成为桂湖公园。公园门前有郭沫若同志书写的一副对联;“桂子飘香...

像雨一样奇舞飞扬

四季各有千秋,四季的景色各有迷人之处,四季的雨各有它的风采。春雨如油般华润,夏雨如剑般锋利,秋雨如白云般温柔,冬雨如寒冰般刺骨。 ——题记 我爱春天的雨,我爱秋天的雨,但我更爱夏季的雨。 春天的雨像个刚睡醒的小姑娘,打着呼噜悄悄地来到人间。她的声音是那般的响亮而清脆,洗去了冬的寒冷,迎来了春意的盎然...

感悟人生的馨香翰墨

感悟人生的馨香翰墨 人生,原是一幅画卷。可以简笔勾勒,用那轻描淡写的素描装点流年;也可以泼墨而成,云山雾水尽显豪壮奔放。 人生,原是一幅画卷。可以是西方的印象画,朦胧如早春时节的烂漫山花;也可以是气韵深邃、意境悠远、大气磅礴的中国山水画,诗意中透出归隐的气息。 人生,原是一幅画卷...

有一段曾经,终成过往

有一段过去,画为沉淀。让生命的落花,寻找一份懂得的花开。久闻花香的季节刚好路过,气息的散播不远不近仿佛就在隔壁,路过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只是一季花开,香醉花落整个红尘。落泪的天空,漂浮着尘世的欢笑,我知道走过的那些岁月,流淌了多少美丽的过往,梦里花开的凄美,谁愿去驻足停留,红尘梦落,卧醉千年...

岁暮诗枯天又雪

翩翩塞外雪,淡淡昆仑霜。十二月的夜空,苍茫而久远。残月如钩,钩起人间几多悲曲,几多离歌。举头望月,于冰绡艳溢处,独钓你梦醉千年的幽幽暗香,那一树相思,是否还在广漠中醉曳? 一场初雪,便浸湿了所有的回忆。尺素蜿蜒,那飘飘渺渺的梦萦,绵延了谁经年的向往?庭院深深,是谁的清愁,在围城的残垣间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