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又称为“寒食节”

阅览131 作者:内心深处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040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清明节期间要吃寒食,这许多人都知道,不过有些人却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来历,让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直到如今,真正寒食节的食物已经失传,不过,大家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依旧会准备各类美食,邀上亲友一同分享。

➥ 本文由(青石)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不抱怨不纠结,坚持对抗生活

不抱怨不纠结,坚持对抗生活 你跟我说某个人多么优秀多么出色,我可能还不感兴趣,但说到她有个不一样的特质我会感兴趣。因为这些才是可以学习的。最该学习的不是别人的成功,而是她不间歇地都在做哪些不起眼的小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门罗,只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字,她就是写字,每天都写。从未停下来过...

我没有想过爱你

记得,那年,悲伤多于欢乐,眼泪多于笑颜!她总是在悲喜中徘徊,徘徊 桌上,一杯花茶,透明的玻璃杯。她的故事,如这茶水,总是浓了,淡了。日子,更是如此循环。 她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她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迎来了夏日里最明媚的阳光,欢乐从此染了身。 她喜欢音乐,更喜欢那种与心情有关的词曲。唱的是歌吗...

别为了看起来毫不费力,而抹去你非常努力的那

别为了看起来毫不费力,而抹去你非常努力的那一面 文/徐温婕 感慨是从一则微博开始的。马伊琍贴了自己和爱马的手,涂着红指甲,美滋滋地写“爱马同学亲自挑的圣诞红,大小妖怪一起美起来。”然后就有人开始评论说,孕妇不能涂指甲,小朋友接触指甲油更是危害甚大…… 翻翻这些评论者的微博...

如果时光能调头

昨天无意间又一次看到儿子上幼儿园时,人生第一次因撒谎而道歉的视频,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同时却又几多怅然若失,几多感慨唏嘘。 当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眼前天真烂漫的少年,当自己满头青丝变成斑白两鬓,当道道鱼尾爬上昔日光洁的眼角,不由得感慨: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

令人心疼的端午节

明天是端午节。我却没有一点儿濒临节日前的好心情,我的好心情都被父亲的话粉碎得荡然无存。父亲刚刚从我身边走过,走过时撂下一句话:“明天割麦子。”父亲的话像猝不及防定身的咒语,将我牢牢地定在院子里,无所适从。说实话,我并不讨厌劳动,相反,作为生在乡村,长在农家的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