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树下

阅览795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3014 阅读时长:大约 6 分钟 ☑

又到中秋节了,望着一轮圆月,忽然就想起我当兵时每到中秋给阿芳寄月饼的往事。阿芳,我的童年伙伴,一个记忆深处的疼痛。

阿芳家的院里有棵丁香树,丁香树下经常坐着一帮小丫头,其中那个最厉害的小丫头便是我,而最漂亮的小丫头是阿芳。丁香树下写满了我们的故事,丁香树下记载着我们的童年生活。

难忘阿芳不仅是因为她漂亮,还为着她的仗义。

阿芳是个腼腆的女孩儿,个头和我一样高,浓密的头发带着点儿自然卷,两支乌黑的小辫子松散地垂在肩头。阿芳是个纤秀的小女孩,身子骨看着有点单薄。她五官端正,高鼻梁、大眼睛配着典型的瓜子脸,笑起来甜甜的,露出两个酒窝。阿芳脸上的每一部分都很有特色,单看顺眼,组合在一起也舒服,就像人们说的“受看”。除了脸蛋标准,阿芳举手投足端庄文静,神态招人喜爱。

阿芳是个山东妞,她父亲随部队进城后,从老家接来了她的母亲,后来又有了她和弟弟,阿芳的母亲是位很漂亮的山东女人,只是一口浓浓的胶东话让我们接受不了。当我们在胡同里玩耍时,遇见阿芳的母亲,总是学着她那浓浓的卷舌音喊上一句:“阿芳,七饭了。”

“兰兰,你就顽皮吧。”阿芳的母亲总是一笑了之,她的好脾气谁也比不上。

我们的童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喧嚣中度过的。

文革开始后,一夜之间胡同里的很多家庭都成了被专政的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贴到了每个院子的门口,每天都有新的被揪出的“人物”。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我们很好奇,大家聚在一起总是交换着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小道消息。

一天下午,阿芳正在我家玩,外面传来一阵口号声,邻居黄阿姨大惊失色地跑进来。

“孩子,快,快躲躲,揪斗你妈的人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屋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什么,批斗我妈?”我一头雾水,不知是怎么回事,想当初,我也是根红苗正的红小兵啊!

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口号声,那一阵儿,口号声司空见惯每天要响上几轮,听得多了早已麻木。但当真这口号声、汽车声、夹杂着敲锣声在我家窗外响起时,我还是十分吃惊,脸涨得通红不知所措,妹妹则被吓得脸色苍白。

“快躲躲吧。”阿芳很冷静,她轻轻地拉着我和妹妹的手走了出来。

大门外,卡车上的人正在往地下跳,还有人往墙上刷着大字报,有人在旁边不紧不慢地敲着锣,似乎在招揽人群,没有人注意到我们。我看见远处妈妈脖子上挂着大牌子被人推着走了过来,我的心“怦怦”地跳,眼泪夺眶而出,脚下迈不动步子,阿芳一把拉过我们,急忙向院子的后门奔去。

打开后门,长长的胡同里空无一人,我和妹妹一溜小跑。穿过胡同,来到对面的马路上,我们在一个没人注意的便道边坐了下来,恐惧、紧张、焦虑、难堪,像打破了五味瓶,种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我惦记着独自在家的姥姥,惦记着被揪斗的妈妈,大脑里一片空白。

一轮弯月悄悄挂到天边,路灯亮了,街上的行人渐渐少了。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风,风低声吼着,卷起街上破碎的纸屑和枯干的树叶疯狂地转着圈,我一阵阵眩晕,搂着妹妹闭上了眼睛。

阿芳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些人走了,你们回家吧。”她轻轻地摇晃着我。

我感激地向她点点头,拉起妹妹向胡同深处走去。

从那天起,我加入了另类的行列,灰溜溜地度日如年,一夜之间胡同里的孩子们与我们有了分水岭。

院门前的大字报贴了一茬又一茬,这惹眼的大字报,时不时还招来一些造反队的散兵游勇,他们闯进屋内乱翻一通。父辈的军用水壶、毛毯、挎包,只要是沾了绿色的物品,统统被他们扫荡到了自己的包内。

家里早就不是安全的港湾了,我和阿芳经常在丁香树下说点悄悄话。夏日的知了在独唱,这悦耳的蝉鸣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安宁,丁香树茂密的树枝给予我们阵阵清凉,沁人心脾的芳香让我们久久地坐在树下不愿散去。

童年是美好的,但记忆中的这一页是灰暗的,只有阿芳的友谊温暖着我,在我精神遭受打击的时候,她给了我最大的安慰。

只这一次考验,我和阿芳便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几天没见阿芳了,那天从她家院前经过,推开大门,整个院子静悄悄的,只有丁香树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我径直来到阿芳家。

撩开门帘,一位铁将军把着大门。真奇怪,阿芳哪儿去了呢?

我后来才知道是阿芳的父亲去世了。

阿芳的父亲身体很魁梧,原来是首长的炊事员,进城后在机关食堂做饭。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上班闷头干活,下班一心建设小家,是阿芳家的后勤部长兼大总管。每次去找阿芳玩耍,他总是热情地招呼过我们后马上就去忙家务。

阿芳父亲的做饭手艺极佳,尤其做面食有一手绝活。在阿芳家,眼看着阿芳的父亲将一块面三揉两揉就扔到蒸锅里,像玩儿一样不费劲儿,片刻工夫热气腾腾的馒头就做好了,满屋的香气令我们垂涎欲滴。这时,阿芳父亲便给我们每人掰上一块,我们坐在她家的大床沿上,荡着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阿芳的父亲是在下班的路上被一个骑车的愣头小伙给撞死的。那个愣头青一下子就把她爸撞下自行车,然后人就摔在便道上,当时就不省人事了。路人帮忙将阿芳的父亲送到医院,可再也没有醒过来,就这样他扔下阿芳一家去了。

阿芳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从那时起划上了句号。

当儿时伙伴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后,阿芳却因患哮喘病留在了街道待业,生活的窘迫和疾病的折磨使阿芳的脸色没有了红润,焦急等待工作的心情更是难捱,那些日子阿芳的脸上写满了憔悴。

几经周折阿芳才找到了工作,是在一家大型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工,然而上班不到两年,阿芳的母亲便患了癌症,不久也撒手人寰。

父母相继去世在阿芳心头留下了抹不掉的阴影,阿芳变得郁郁寡欢,她有时在烈日下一声不吭地站一个下午,有时不知想起了什么便站在院子里号啕大哭,还有时她坐在房门口一言不发默默地流泪。对父母的思念,对今后生活的担忧时时折磨着阿芳那颗脆弱的心。

几年工夫,原本善解人意聪明漂亮的阿芳像是换了一个人。阿芳居住的小屋家徒四壁,睡的单人床上铺了一层薄薄的棉花,棉花上只铺个布单,灰暗的布纹已经看不出原来的花色。

阿芳不仅精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身体也每况愈下,每到季节交替,都是她最难过的时候,骤冷骤热都会使哮喘加重,剧烈的咳嗽使她彻夜难眠,她终日挣扎在与疾病和贫困的抗争中。

再以后,我参军去了武汉,有时回家探亲,我都会先去看阿芳。

还是那幽静的胡同,还是那整齐的院落,推开门就能看到她家院里那棵茂盛的丁香树,庭院依旧,芬芳依然,一切都没有变。

只有阿芳变了,她弱不禁风,一双深陷的大眼睛早没了往日的风采,头发凌乱地耷拉在眼前。见此情景我心中阵阵抽搐,深为童年时的好友现在的处境悲哀和难过。

从她家出来,我去买了布和棉花,请我同学的母亲给阿芳做了一件新棉袄。同学的母亲当时正患心脏病在家休养,听我讲了阿芳的情况后,阿姨很同情这个没有父母的孩子,针针线线缝进了她慈母般的爱,很快做好了一件棉衣。给阿芳送棉衣时,我告诉她,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的爱,还有其他人的真情。

临回部队前,阿芳将我送到大门口,我和她在丁香树下约定,一定要好好养病,战胜困难等着我们再次相见。

后来,每到中秋节,我就从部队给阿芳寄月饼。那时武汉的月饼特别甜,我想告诉阿芳,我一直都在惦记着她。

然而,我再也没有见到阿芳。等我再次探亲回家时,阿芳已经去世了。

童年伙伴告诉我,阿芳后来又添了新病──忧郁型精神病。她常常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呆呆地静静地坐着,不吃不喝,心里装满了忧愁,生活的艰辛和疾病的折磨压得她一病不起。

站在阿芳家的院子里,望着生机盎然的丁香树,我感慨万千。丁香树春也昂昂秋也冉冉,已有几十年树龄的丁香树依然枝繁叶茂。看见丁香树,我便想起当年树下的童年伙伴,想起阿芳铃铛般的笑声和那纯真的友情。

➥ 本文由(古韵)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安徒生童话:绿色的小东西

窗台上有一株玫瑰花,不久前它还十分娇艳、充满青春活力。现在看上去它病了,它被什么东西折磨着。 它身上来了一伙儿不速之客,正在吞食它。顺便提一下,这是一群穿着绿制服的风度不凡的食客。 我和这伙食客中的一位作了一番谈话,他只有三天大,可已经是老爷爷了。你知道他说些什么吗?他说的都是实话...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儿子:你好! 虽然你不在认我这个妈妈,但请让我在当你最后一次妈妈、就最后一次好吗? 妈妈想了好久、哭了好久,今天、妈妈终于鼓起勇气,把妈妈的心里话写了出来! 07年的冬天,你的一去不回头,使妈妈在也无法抬起头,你带走了妈妈所有的开心与快乐,带走了妈妈的所有寄托,留给妈妈的全是难过,妈妈的声声泪...

女儿,听爸爸对你说

宝贝儿,现在你已经10岁,暑假开学后你就要升入五年级了。眼看着你这棵“小树”一天天的长高长大,且慢慢的懂事,你妈妈和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莫大的幸福!同时又对周围的一切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尽的崇敬和感恩!尤其是教过你的每一位老师,是她们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你辛苦为你甜! 女儿...

其实爱不爱真的是没那么重要

23岁的时候,你从大学毕业了。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1800,做的却不是自己的专业,几个月后你离职了,原因是因为你不会做人。你每个月的钱总是不够花。 你有一个男朋友,你们读书时就在一起,每天要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每周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路程都不觉得远,寒夜里永远有个人跟你说最后那句晚安...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