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的传奇

阅览255 作者:郭军平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1800 阅读时长:大约 4 分钟 ☑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都是因了文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天下的名楼多矣,正如天下的寺庙多矣,可是有哪一座寺庙能有普救寺有名?还不是因了才子王实甫的《西厢记》使然。从古至今,从南到北,朝拜这四大名楼的游客络绎不绝,可谓车水马龙。个中原因,我想除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名楼长期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文化情结使然。

我再次走近鹳雀楼,也确实是因了这个原因的。几年前地匆匆而行,虽然鹳雀楼已经不远,但因为时间因素,终是没能登上斯楼登高一眺,体尝一下王之涣当时的豪情。如今,有了充裕的时间,我终于可以悠闲地体尝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名楼了。

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显得楼宇巍峨,气象峥嵘。那一层一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让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年的王之涣也是这样登楼的吧!当然,当时的鹳雀楼周围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鹳雀楼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改变这些的,都是时间,时间能抹平一切,时间也能创造一切。当然,我们不可能再造一个当年鹳雀楼的繁华场景,但是我们可以在想象中了望当时的盛唐气象。一千多年前的蒲州,那是一个人烟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都。高大的城墙,巍峨的楼宇,林立的商铺,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为一时之盛,让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历史名城,成为了名流荟萃、兵家必争之地。王之涣就这样来了,他来的时候,大概正是四十多岁。而此时,他已经在当时的诗坛声名远扬了。据说当时的旗亭画壁就记下了他的诗名。他与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高适齐名。适时他们三人同饮,旁有乐伎助兴。当时乐伎们就纷纷弹唱着他们的诗歌,三人斗诗,而最后竟以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胜出。此段文人逸事,一时成为佳话,载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由此可见王之涣当时诗才的不同凡响和超凡脱俗。而这一次斗诗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王之涣豪迈洒脱风流不羁的性格。

三省通衢、京畿要都的繁华再一次吸引了王之涣的到来。而此时,这座黄河岸边高大宏伟、气宇不凡的鹳雀楼仿佛也在等待着他的到来。王之涣感觉自己的人生需要一次提升,而鹳雀楼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知音一样,为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人生问题提供了一次解决的机会。

此时正是晚饭过后,王之涣和往常一样,总要邀上几个知心文友谈诗论文,倾谈怀抱,指点江山。他们边走边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登上了这座可以极目远眺的鹳雀楼。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大河奔流,气势滔滔,昔日作为军事要塞的鹳雀楼此时在大唐盛世里已经开放。这里成为游人放松休闲娱乐的极好之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纵横才情抒发怀抱的快乐场所。王之涣历来性格豪放,为人倜傥,洒脱不羁,他与文友边走边谈,吟诗弄赋,好不快哉!

千古文章在立意。立意高则高,立意不高,其文则必下矣。这是王之涣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他在寻求一个突破。鹳雀楼这是几次登了,他数不清,反正来蒲州一年半载,除了平日的应酬公务,闲暇时间,他必定都要邀请来自远近的文友登楼赋诗,眺望黄河两岸风景。是啊,文友们在鹳雀楼上留下的墨宝已经不少了,加上古代文人们的作品更是不胜牧举。可是,这些都令他很不满意。他要独辟蹊径,才能翻越这些充满陈词滥调的大山。他在苦苦思索……在看着文友们意气风发地指点着黄河落日的壮丽风景时,他突然醒悟了,随即吟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到他的大声吟唱,文友们突然静默了,旋即掌声四起。立马有人拿来笔墨,让大诗人临场挥毫。王之涣大笑几声,毫不客气,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乘兴写下《登鹳雀楼》四句二十个字。不久,这首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蒲州大街小巷,飞遍了黄河两岸,飞遍了盛唐乐坊,飞遍了大江南北。至今,历史的天空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而鹳雀楼则像凤凰涅槃了一样,从此在史册诗卷里扎下了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进步的旷世名言。而这一旷世之音也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寻求革新创造的民族精神之中。无疑,我们的民族在这一种精神的启发下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站在王之涣的铜像前,停了下来,他气宇轩昂的诗人气质深深打动着我。只见他,双目凝视着远去的黄河,一手执笔,一手展卷,那庄严的神情令我肃然起敬。于是,我也毫不犹豫地在他的身旁留了一个影,是为了一首诗的不朽,一座楼的传奇,一个文人的佳话吗?

➥ 本文由(飞絮)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坝上情思

从学子梦中翻落尘埃,星转斗移,鹰击长空在心中变淡,留下更多的是鱼翔浅底的影子,于是,我成了上班族的一员。 厂在家之南二十里余里处,家便在厂之北二十余里处。上班到厂,下班回家,都要走水库大坝。 一天下午下班后,想起回家,一捋腿,踏上自行车便行走在了北回归线上。 骑车走在坝上...

一番刻骨铭心,最是情难自已

离开校园时候是五月中旬,春天的气息很是浓厚,而这样的天气也恰恰很是暖和舒适。那一天倒当真是记得真切的,前一晚还是毕业酒会,然而隔天便是各自拎着大包小包,缓缓淡出了校园。于是,那一刻,忽然对这个待了四年的学校有了不舍。这在四年前,几乎是无从预料的。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四年之后会对这个学校...

善举

那是发生在三年前的一件事。在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早晨,爸爸、妈妈、我、妹妹我们一家四口人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到田野里踏青、散步,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妹妹尤为高兴,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快活的不得了,在空旷的田野里尽情地跑呀,跳呀,一会儿发现了一株不知名的小草...

又见炊烟

前几天去山里朋友家,到达时已是暮色时分,小村卧在大山的怀抱里,安静得像一个端庄的少女。有炊烟从农家屋顶逸出,袅袅地盘旋在村子上空,最后变成一缕缕,与云霞融合在一起。 很长时间没见过炊烟了,城市已难觅它的踪迹。即便是乡村,也已用电或液化气做饭。简单、快捷。大家都匆匆忙忙,无暇去留意这稍纵即逝的炊烟。...

方言,乡音,乡情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就地域方言而论,她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方言通俗的讲就是地方话,是土语,是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中的“乡音”就是指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就孕育一方通用的语言。方言就是乡音,乡音就是乡情。不管你在天南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