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色达红色藏地

阅览6415 作者:香袭书卷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239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很多次提笔想写下关于色达的记忆,那个红色藏地的佛国,盘踞在脑海里,时隐时现的红色,如丝绸缠绕着梦萦回旋。不离去的佛音,惊艳的红色世界,虔诚的修行,来自心底的震撼,和追寻那寻找放下的根因。一切在眼前,不曾走远。时隔大半年,写出成行的文字,祭奠那红色的圣神。

有些记忆会随着岁月的消失越来越淡,有些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流转,雕刻成一道痕迹,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偶尔泛起,是由不得自己的一种想起。咀嚼着,回味着,一遍又一遍关于它的模样,关于它的故事,关于它的风采,关于它的蕴藏在历史的经典。

在某个深夜,不自然泛起的东西,必定是那最深最深的爱与不舍。色达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的纠结。走过太多美丽的地方,真正能与心灵相互呼应的,不多。只有丽江,色达和尼泊尔。这是小半生里,留在骨髓里的深深的爱上。一个人究其一生,也许关于爱情的片段,也就是那么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情吧。

挥之不去的红色典藏,那一个个孤独行走的灵魂,和他们背负着的故事,打动着如我这样的过客。匆匆之间,不能道再见不会道晚安,只有默默无言的看着,那圣殿上的经幡,随风日夜飘扬在天空下。经年转动的经筒,匍匐于地的信徒,我轻轻的转动着手上的经筒,倾听着来自佛的声音。一圈一圈的轮回中,前赴后继的人们,不间断的守护着这片净土。

有人说,色达,如果有内伤的人是不能去的,因为去了就会留下不愿离开。太多有故事的人,背负着心灵的伤痛,寻求着灵魂的安宁。于是放过红尘,留在这佛学院修行。用最简单的修行,修补着受伤的心境。是真的放下吗,那佛音里的聆听。我想,应该是真的安宁,才会留下自己的根基,随着佛的善意,修行吧,修得来世今生的安稳。

那一间一间的红色木屋里,住着最简单的修行人,不求物欲横流的奢华,但寻心中的桃花源。过着与世隔绝的人生,到底是俗世的争,还是色达的静,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呼唤,随从了心愿吧。人性是可以修善行的,在色达的修行中,是封闭了杂乱的出口,安得一间能容俗身的红色圣地,在这里,呼吸,放弃,接收,从新。

色达浓厚的宗教文化,渗透着祭祀,香火,寺庙,朝拜。在这里,沉睡的灵魂,可以忘记尘世里的一切苦累,与自己禅修,与佛音同行。佛国色达的佛学院,觉姆的身影里没有孤单,留给我的背影里,是从容的色彩。正如那最单纯的色调,红色一片山河。

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梦想。看着秃鹫啃食着人肉,想着天堂的美好,一生的最后躯体,就在这天葬中消失贻尽,幻化成天堂里的一缕香魂。人的归宿就是死亡,在藏族,对待死亡是乐观的。而我们面对死亡,却是悲哀和伤痛的。

我站在圣坛的脚下,仰视着心中的佛国之神韵。祈拜,虔诚,用心感悟。我走在色达的巷弄里,与僧人们擦肩。我听着关于觉姆的故事,把这篇文字,献给那个我走过的红色藏地,色达佛国。我没有描写色达的景色,写下的是内心的悟道,但愿佛国的红色,禅修着我这颗平凡的心。

2014年的11月,我在色达的坛城上,转动了经筒,聆听了佛音。刻下了从此与善的誓言,这就是我的色达之行,寻找的善念和禅意。

➥ 本文由(幽蓝)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天堂,离我们并不遥远

如果让我给祖国的山水泼彩,我定会为海南岛泼上湛蓝的浓重之色。这里,牵系着我太多的梦境,椰风椰韵,碧水蓝天,曾不止一次拨动我柔软的情怀。也许真的,天堂离我们并不遥远。 提起海南岛,我们脑海里首先映出的应该是水清沙白,海浪拍岸的大海吧。哪怕未曾与它见过面,心中也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熟悉感...

时光不老,许我三世深情

时光不老,许我三世深情 每每到了季节的转角,透过那些缝隙,随风飘摇的思念,便会帮我打开那扇尘缘的心窗。庭院深深,有些事情,在心中幽居久了,适时的透透气也好。窗外,春已谢幕,一些景致,还没来得及看,就已经没有了;有些话,还没来得及说,人已经散了。 岁月的角落里,一株惹眼的蔷薇,点缀着几朵碎落的嫣红...

强迫症?挺好啊

强迫症,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它在医学中的属性是神经精神类疾病;可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医学,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政治纠纷,而是鸡汤,对,没错,就是鸡汤,一碗只要十分钟,当然,一碗喝不饱?那么两个字——没了! 好了,正题。两个问题递上: 平日里,锁好门后你总会习惯性的再尝试着推一下,确定真的锁上了...

三人行

他一定是我同学中最有天赋、最聪明和顽皮的那一个,我们相识在“五七干校”子弟中学。说那是中学,还不如说是一排芦席棚中玩乐的“天堂”。我们这些需要和父母一起改造的子弟,被临时找来的“老师”代管着自由读书,其实这些老师都是有相当文化和背景的干部,就说我们英语老师,她是从美国回来的,曾给总理做过翻译...

在路上

若是让我单谈些大道理,我怕是不会的,只好出去走走, 推开门,春雨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无数妙曼灵巧的小精灵在跳动着神经,继续走却让那“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把我沉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之景令人心弛,回首百年间,又见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春秋代序,四季交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自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