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掠影

阅览372 作者:木木saliweng 来源: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1270 阅读时长:大约 3 分钟 ☑

女人天生爱逛街,爱购物。在印尼,工作压力不大,每天都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出门走走。穿梭于印尼马吉朗的每条大街小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花花绿绿的布匹,衣服,有商店卖的,有图上画的,还有人们身上穿的。斑斓的色彩冲进眼中,令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进入具有印尼特色的“花花世界”。

这种布被当地人称为Batik,中文的译文为“花布”,也有人觉得这个译文不好,直接音译,叫“巴迪克”。第一次从日惹下飞机看见周围都是穿这样衣服的人,觉得这衣服真土,和国内老太太的休闲衣一样。日子久了,也慢慢习惯了,并渐渐了解Batik。一次展览,我有幸自己体验了一番Batik的制作。布店老板给了我一块白布,让我先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不会画画的,有格子图纸摹上去就可以。接着用蜡笔染,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用小漏斗一样的蜡笔,装上烫烫的蜡水,沿着画好的图形誊一遍。可惜我技术有限,直线走不直,曲线画不圆,上的蜡还粗粗细细,时不时还被蜡水烫一下,再看看旁边的几个围坐一起的女子熟练地画着,顿时很有挫败感。老板见我兴致怏怏,便让我尝试用模型压图,不用自己画,沾上蜡,直接按在白布上,一块Batik的雏形就显现了。遗憾的是最后上色,去蜡,再上色的过程没能参与。

无论是在传统的马吉朗小城市,还是在国际化的巴厘岛,人们都喜欢穿Batik衣服。参加婚礼,人们都以Batik为盛装,整齐出场;全国性的节日,如独立日,教育日,建军节等,政府官员、学校师生都穿Batik;政府部门的外交活动,皆是Batik。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印尼总统访问中国时,穿的还是Batik。Batik,Batik,Batik,到处都是Batik,花花绿绿的Batik,各种各样的Batik:有印尼传统的沙龙,有改良后的中国风格,有衬衫样式。人们对Batik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审美,Batik已然成为印尼人民的“国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Batik,所画的图形也是当地最具代表的事物。熟悉Batik的人,可以轻易从其图形辨别Batik产地。

过往的游人,总是忍不住感叹,印尼对Batik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日本的和服,朝韩的长衫,苏格兰裙子,这些地方的传统服饰也仅仅是在重大的日子里才拿出来穿。唯有印尼,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几乎天天穿着Batik。我曾任教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设置制作Batik的课外活动,让娃娃们从小就了解Batik。政府部门大力推广,使Batik成为印尼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日惹的马里奥波罗大街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这条街上,有Batik成衣店,有Batik手包,有Batik沙龙,有Batik画布,游客们总能在这里可以挑到称心如意的手信带回家。

除了Batik,印尼人民对民族歌舞也极为推崇,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舞蹈。巴厘岛的舞剧,爪洼岛的顶碗舞等在一组民乐乐器叮叮咚咚中翩然。缓慢的动作,流转的眼神,深深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心灵。每一个舞蹈都有自己的套路,就如中国武术,一招一式,却又带给人们无限美感。

无论在哪里,印尼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告诉你:看,这就是印尼,独特的印尼!

➥ 本文由(楚普阅读网)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家乡的春天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家乡的春天,这个春天各不相同,别具一格,既有家乡的情怀,又有春天的色彩,是家乡与春天凝练成的美丽画卷。家乡的春天还如一道道土生土长的家常菜,若把它一一端到桌上,虽不够奢华,但却是一道道鲜美无比的乡村野味。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家乡的春天就像英俊的男子,风流倜傥...

值得思考的哲理散文

对生命的敬畏,本身就是一种教养。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值得思考的哲理散文,希望您喜欢! 值得思考的哲理散文一:人生需淡定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自由的一生,青春的激情会随着岁月的风蚀而消逝殆尽。活着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请别忘了来时的路。 我们往往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很不自由...

我的奶奶

我奶奶的生命非常短暂,短暂得只有四十九岁。 奶奶十四岁嫁给我爷爷,四十九岁去世。奶奶和爷爷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在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里,奶奶生儿育女,忙忙碌碌,熬过了人生最难的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奶奶将儿女养大,将公公婆婆送走,在夹缝中生活的她,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

双头俑

扬州双博馆,进入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双人头蛇身俑。巨大的雕塑陈列在大厅的中央。左边,扬州历史博物馆;右边,扬州雕版印刷馆。扬州双博馆由此得名。双头俑的两个脑袋,分别指向两个博物馆,仿佛指路的箭头。 双头俑,或者说双头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在古代中国的出土文物里,并不少见。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

文殊塔来的思绪

穹顶空灵似镜,白云轻柔若纱。环渡在文殊塔下,聆听塔尖悦耳风铃,似袅袅梵音,萦回于浩瀚乾坤;似编钟古韵,叮当于朗朗晴空。环眺穹顶一周,心神眼线滞留在这座无名的文殊塔上,思绪奔放,心灵泛滥,滔滔地涌向那广袤无垠的蓝天,大地,任其自由翱翔。 神圣而庄严的文殊菩萨静静地禅定在昏暗的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