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葵花

阅览1393 作者:朱大鹏 来源:美文网 发布于
字数2108 阅读时长:大约 4 分钟 ☑

上海的瑞金南路高楼林立,两旁树木葱茏,但在二十世纪末城市改造前的她,却是黄浦江南岸一条颇为重要的港湾——日晖港。由打浦桥泵站起,日晖港像条美丽的缎带弯曲逶迤南去七、八里后,飘然入江。两岸散落着二、三十个大小码头,河道里船只来来往往,樯橹相接。河上有两座桥,靠近江畔连接着中山南二路的叫康衢桥,靠近打浦桥连接着斜土路的叫平阴桥。我家就在打浦桥和平阴桥之间西侧的河湾旁,那里有我魂牵梦萦的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曾经朝夕相处的老邻居、小伙伴,还有一棵极普通又极不平凡的葵花。

老屋傍河而居,南面紧挨着斜土路小学。小学沿河的河岸约有两、三百米长,由于前后两头都用篱笆墙拦着,所以,整条日晖港唯独这段河岸上花草繁盛。白天,蜂飞蝶舞,晚上萤火星星点点,纺织娘低声吟唱。偶尔有几个胆肥的男孩乘着潮水退去,从河埂底部绕过竹篱笆墙进去玩。有的在草丛中,扑蝴蝶,捉蚂蚱,找蟋蟀;有的爬到树上觅皮虫给家中的鸡当美食;最绝的,是弄一点橡胶粘在竹竿头上,看准目标突然一伸竹竿,随着“吱……”的一声惊叫,知了就无奈地成了俘虏;逮住金火虫的,则回家拴根线给弟弟妹妹拽住飞着玩……

记得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我推开面河的窗户,平时逡巡游动的目光却被凝住了。只见河岸靠篱笆墙的草丛中,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棵小小的向日葵。大约只有尺把高吧,细细的茎杆上,左右长着几片翠绿的叶子,上面是一只金黄色的花盘,在阳光的照耀下,亭亭玉立,活脱脱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小精灵。于是我常常来到这里,为她剪去枯叶,拔掉边上的草,浇上一点水,然后,默默地看着她……

虽然如白驹过隙,倏忽间五十余载的光阴过去了,可这棵小小向日葵的模样,小伙伴们相与嬉戏的场景,面貌不同性格各异男女老少的邻居们,以及进出船只上船工奋力摇橹发出的“吱扭、吱扭”的欸乃声,却无数回幻入我的梦乡。时而近在眼前,时而又远在天边;时而清晰如昨,时而又浑沌一团……

也就是那一年,在紧张的学习中,时间飞快地过去了,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去近郊游玩,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一片片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摇晃着尾巴;整齐排列着的玉米,捧出了鼓鼓的苞米棒;一簇簇的辣椒,挂出了成串圆嘟嘟的灯笼……我家河岸旁那棵小小的向日葵也早已长得枝繁叶茂,但茁壮茎杆上硕大的果盘却在不知不觉中垂下了。

这,令我的心灵感到了震憾!我见证了葵花的成长,清楚她经历的磨难。葵花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端庄秀雅;也没有菊花的斜逸旁出,绚丽缤纷;更没有梅花的傲雪吐艳,暗香浮动。但栉风沐雨时,她心无旁骛,始终坚定地朝着太阳。不像狗尾巴草,哪边风大望哪靠;果实累累时,她不像牵牛花那样把喇叭吹得震天价响,也没有加入庄稼们喧闹的大合唱。而是选择了悄悄地把头低下,再低下!

崇高的气节,谦虚的品格,竟如此完美地融合在葵花的身上,实在是无与伦比,令人感慨:在极为普通的外表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灵魂!难怪古人戴叔伦称赞她“自不同凡卉”,无名氏的《咏向日葵》也说她“雅韵常存高洁处,好花不卧乱丛中。虽非青帝座前客,磊落从容一笑翁”。据说,画家梵高一生竟画了葵花图达十一幅之多,而俄罗斯、乌克兰、葡萄牙、秘鲁等多个国家还隆重地把葵花作为了自己的国花。

从那以后,葵花的形象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激励我始终不渝地崇尚光明,不懈追求。由于父亲久病早逝,我自幼家境贫寒,自己也体弱多病。但通过刻苦学习,在七十年代中期高中文凭还没有时,第一次就发表了三千多字的文学作品;卧床八年,贫病交加,仍自强不息,又终于顽强地重新站起!此后,在纷纭的人世间艰难地跋涉,划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读大学,结婚生子,成长为学者型的管理者。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如今的我已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变成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并且依旧疾病缠身。但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痛苦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更多”。我感恩生活,衷心地感谢家人,感谢亲朋好友邻居老师同学同事,感谢所有直接、间接帮助过我的人。

我也常常和五十多年前老屋旁河岸边那棵极普通又极不平凡的葵花默默地对话——她是我永恒的精神上的挚友。在家境窘迫的时候,是她激励我扬起理想的风帆,发奋图强,严谨治学;在病痛折磨的时候,是她鼓起我生命的勇气,步步为营,与病魔抗争;在履职尽责的时候,是她陪伴我周严谋划,开拓向前;在风暴袭来的时候,是她支撑我脊梁,坚忍不拔;在掌声响起的时候,是她引领我道义在前,缓步徐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写过一首小诗——《葵花》。诗短小且文笔稚嫩,但它披洒着岁月的风尘,是我生命年轮的真实记录。这,也即所谓的敝帚自珍吧!现稍作修改后,我再次虔诚地把这首小诗献给她——一棵极普通又极不平凡的葵花,并藉以咏怀。

《葵花》:窗前向阳的地方,长着一棵高大的葵花/啊,葵花/你饱尝着阳光的温暖,吸收着雨露的滋养/任凭风狂雨暴,你总是坚定地朝着太阳/你知道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成长/待到果实累累时,你却悄悄地弯腰,把头低下/你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不断进取才能永向东方/啊,葵花/我要像你一样,不倦追寻理想那璀灿的光芒,把根子深深地扎入肥沃的土壤/经得起生活的摔打,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升华。

➥ 本文由(夜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心植春天,心载希望

春,美好的字眼,语意希望,代表新生,新的开始,生命的繁衍。当“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切便会满园春色关不住。十里桃红,一朵挨着一朵细语春天。初春,嗅着温暖的气息,不远处,黄土地里,萌发着生命,柳枝上舞摆着新芽,风过传来春雨的消息。很喜欢这样清新袅娜的感觉,万物初始,一切在眼前,什么都刚刚开始,于是盼望着...

杨绛散文集《怀念石华父》

石华父是陈麟瑞同志的笔名。他和夫人柳无非同志是我们夫妇的老友。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相去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彼此往来很密。我学写剧本就是受了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我们夫妇的记忆里,麟瑞同志是最随和、最宽容的一位朋友。他曾笑呵呵指着默存对我说:“他打我踢我,我也不会生他的气...

村居

我的故乡在一个山悠然水荡然的地方,离我谋生的地方并不遥远,二十多公里。 老宅子在小镇后面的山上,历经多半个世纪的风雨已经老态龙钟墙倾檐斜,似乎在注视它的时候刹那间就会轰然倒下。老院子的东墙已经塌了半边,本来只有一小簇的竹子已经从东边的墙角繁衍开来...

余毒余毒

余毒 拉开沉重历史话题帷幔,走进“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唯一的一次高考,出现了张铁生“白卷英雄”,从而导致无数知识青年“大学梦”在瞬间支离破碎。也使我们还在校园的高中莘莘学子无可适从。知识越多越反动,是那个年代提出的口号。课本一学期下来基本崭新如初便是最好的见证。 政治老师,紧跟顺应形势开讲...

一个很老的药方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药方的,也不知道这个药方出自那个医生的手里。而这个药方是管风速性关节炎的,也许这个药方是管用的,听说有的人都吃好了。药方流传到了今天,我想也不是假的,因为我家是有一份这样的药方,是从我老婆的娘家抄了一份来的。我是不懂医学的,只能看到的是表面的,并没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