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阅读给你带来怎样的改变?

阅览6930 作者:刘教练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2487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我本人就是阅读的极大受益者。几年来我坚持读书,读各个领域的经典好书,虽然短时间内改变并不明显,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阅读确实让我的人生焕然一新。

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他所接触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学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反过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少,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曾经的我,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但也正因如此,那时候我虽然很无知,却经常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有时候甚至目中无人。

直到大学的时候的某一天,我去参加一个小型沙龙,现场来了一位大牛。那天沙龙讨论的主题是灵修,期间谈到了弗洛伊德,马斯洛、张德芬,还有培训、洗脑等话题。

大牛的话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是,在场所有人的知识储备加起来,都不如他一个人。其他人不懂的东西,他懂;其他人懂得的东西,他研究得更深、更系统。后来大牛私下里跟我说,他从中学开始,基本每年都会看100本左右各领域经典书籍。那是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人的提升是如此巨大,也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简直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那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也从此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我很感谢自己当初能够做出这个决定,虽然是抱着功利的心态,但确实让我这些年来受益匪浅。

首先,阅读让我更加善于思考,让我发现了喜欢做的事,在无趣的生活中开辟出了一块重要的阵地。

毕业后我经历了裸辞,换了不止一份工作,换了不止一个行业,还换了不止一个城市。那时候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一个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只有书籍一直陪伴着我。

阅读让我越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本身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不再迷茫,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身边的人和事。

我在阅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在实践中领悟书中的真谛,渐渐变成了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然后我开始用写作记录读书之后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心情和经历,这不仅仅是排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好方法,更让我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同时,作为爱好,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文笔。

每当我看完一本文学经典,都会模仿作者的风格写一些文字,有时候是故事,有时候甚至只是片段。钱钟书的诙谐幽默,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的日系风,王朔的戏谑,我都模仿过。

随着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升,我认识了更多作者和编辑,也认识了不少广告界的朋友。那时候我才头一次理解了《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说“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读过三遍,倒像是可以成为我的朋友的人”的意义。阅读把我带入了一个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圈子,同时也激励我不断提升自己。后来经过各种坎坷,我终于进入广告圈,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阶段性解决了工作上的困扰。

其次,我不再沉溺于社交网络、碎片化信息、热点事件,我意识到了从何处获取真正的价值。

对于一个空虚、无知的人,再没有什么比碎片化信息和社交网络的互动更吸引人的了。以前我会频繁地刷微博、刷人人网,和一些并不熟悉的人进行互动,追逐着网络上的热点,一是因为时间对我而言并不珍贵,可以浪费;二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找到存在感,或者找到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地位。

当一个热点事件爆发出来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在谈论而自己还不知道,会不会显得自己很无知?会不会显得自己无法跟上潮流?会不会让自己缺乏谈资?

社交网络上很多精彩纷呈的文章,是不是能给我带来很多收获?是不是看一两篇文章就能把握住某些事情的精髓?是不是每天看一些方法论类的文章就能真的理解?以前的我确实会有这些想法。

而现在的我意识到,如果真想要学什么知识或技能,那就去看相关的经典书籍,虽然一本书相对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完,但我认为这反而是最快的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体系,能够相对全面并且更有深度地介绍某一事物,通过读书我能够更快地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在朋友圈中标题写着“深度好文”的文章满天飞的时候,我更愿意静下心来多看看经典好书。相对于碎片化学习,系统性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排斥社交网络、碎片化信息和热点事件,只是我能够更清楚地区分,究竟什么是有帮助的,什么是故弄玄虚,应该花多少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阅读让我对获取信息和价值的途径有了更准确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多维度系统思考问题,逐步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不断反馈和升级的认知系统。

记得当初在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听一个经济学研究生姐姐讲PPT。她思路十分清晰,不断地向听众抛出问题,又不断给出解答,每一个解答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她没有讲什么专业词汇,语速也不快,我却犹如在听天书。

后来我才明白,我缺少最基本的知识,也就缺乏了理解事物的基础。不懂最基本的标准,也就缺乏了判断依据。缺少最基本的方法论和思考逻辑,也就无法跟上她的演讲思路。

而当我读经典书和专业工具书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终于逐渐能够系统地从多个层面上思考问题了,对许多事物表象下的本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其中的一些心理学和广告学书籍,不仅仅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也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预见的是,我会不断碰到更多颠覆自己认知的事情,也会遇到更多现有的知识储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我头脑中的系统能够根据新事物不断反馈,总会把未知事物纳入已知的范畴,让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得到提升,理解更多之前无法理解的事物。

就好比拼一块永远无法完成的拼图,你永远无法见到拼图的全部,但你知道拿着手上最新的一块,去找已有的版图中与之契合的部分来拼接,使之成为现有拼图的一部分,那就够了。

更多时候,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再也难以分开。

孤独的时候,阅读让我不再寂寞;

空虚的时候,阅读让我不再烦躁;

难过的时候,阅读消解了我的负面情绪;

悲观的时候,阅读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阅读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自不必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与人交流的方式。我本身就是争强好胜的人,多读了一些书之后,就好像是流氓学会了武术。

最后我想认真、诚恳、简洁地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读书分享会,然后在现场遇见了现在的女朋友。这才是阅读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 本文由(梦吟)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你还记得吗那些年毕业照上那个青涩的你

我是个很大条的人,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毕业照片我都保存的好好的,只是找不到了,哈哈~ 但是为什么,每一张照片上的我,却清晰的印在脑海里,清晰的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幼儿园照片上的我,稚嫩的一塌糊涂。穿着当时自己最喜欢的粉色裙子,坐在第一排的右边。 上面的我瞪着大眼睛,嘴角似笑非笑,坐的端端正正...

“启航”和你们共度风雨

七月十二日早上八点,“启航”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堂课程—体育课,队员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学生带到操场,希望能教会他们踢毽子和跳长绳,无奈天公不作美,刚刚开始做完准备运动,就下起了大雨。在实践队队员们的指挥下,学生井然有序地走进课室。原本的计划被打乱,内心的确有点无措...

婆母

像许多年轻的媳妇一样,我发觉我和婆母之间很难找到可以深入畅谈的话题,欣慰的是在我们平平淡淡的日子中我从未和婆母红过脸。尽管我已经不是那个刚刚嫁入婆家的新儿媳,但我的意愿和婆母的意愿总是存在一些冲突,这让我很烦恼。 很多次我想让我那善良的婆母跃进我的文字中,可是准备动笔时总是言不过意。今天...

三月三吃鸡蛋习俗

中国农历三月三那些地方有吃鸡蛋的习俗?为什么要吃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

愚人节的一封情书

再过几天又是愚人节了,我又想起了它。说也奇怪,差不多每年的愚人节我都会不觉的想起它。 “它”,是我在十年前的愚人节里收到的一封情书。或许我不能将它冠于情书之名吧,因为,这并不是一封写满着爱慕之词、思念之言的求爱书信;而是一封措词谦和,态度严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真诚实意的告白书。 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