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明节

阅览5474 作者:风在飞扬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85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 本文由(青石)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是谁走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迎着朝霞,新的一天又来临了。那张张开始熟悉的小脸蛋闯进了我们的世界,被我们熟记,深知并决定成为以后不可忘记的回忆。 一个小朋友一声声的问着,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另一个小朋友又同时叫着我,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快来教教我,接着一大群小朋友拥上来叽叽喳喳的叫着我,老师为什么你教他不教我,我哭笑不得,只好说...

时间冲淡不了友情

时间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离开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将近一年了。回想起来,心依旧如怀抱般温暖,如水般柔和,如家般温馨。曾经在那里留下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自今忆起,仍让我念念不忘。 前天中午,我正在打扫房间时,感觉家里太安静了,就想放点音乐来欣赏。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扫把,轻轻地走到电脑前,点开QQ音乐...

朋友之间什么最重要?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习惯后的不舍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五天了,时间转眼间过了一半了,不知是喜是悲了,其实说实话,我从第一天来的时候我就想回家了,因为环境的陌生,对周围的不习惯。一直在心里默默倒数三下乡的结束的那天。只是这几天,和学生们的相处,我们之间建立了感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离难舍的师生情。 今天下午上太极课时...

一课,一方天地

有人说过:“一支粉笔,绘锦绣山河;一根教鞭,舞动优美青春;一盏孤灯,陪伴你激情的历程;一块黑板,演绎你平凡的人生”,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三寸讲台,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方天地。 “铛,铛,铛。”铃声响起,一声“上课”,便开始了这一方天地。我们“启航“社会实践队的队员说:“神秘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