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的爱

阅览1044 作者:佚名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1026 阅读时长:大约 2 分钟 ☑

土砖房里很空敞,秋千自顾地摇摆着,安安静静的,但我相信曾经有那么一段时光,笑声已填满整个房子,愉快幸福的。

儿时曾与父亲一起到外曾祖父家,途经三舅爷家,便在他家停留了一会。那时三舅母与姑姑们好像是去拜年去了,反正不在家。而由于年纪太小且顽皮,趁爸爸与舅爷话家常时,我就在屋子里到处乱窜,如一泼猴。在最里的屋子,我发现有一秋千,十分欣喜。可是身高有限,加之天色已晚,我与父亲必须赶山路回去,最后,我终是没有坐在秋千上试试那腾飞的感觉。秋千是你三舅爷专门弄给你姑姑们的。小时候没钱买玩具且怕她们被欺负,特地做的。在回家的路途中爸爸随口一说,那时我也只是随便那么一听。不过现在细细想来,双眼竟有些许酸涩。为着她们的辛酸往事,也为着我的幸运。

九十年代的农村依旧是落后破败的,它似乎永远无法与城市同步。玩具其实也可称之为奢侈品,农村里大部分人家只要是有正常的一日三顿饭就可满足,哪有多余钱给孩子们花呢?更为可恨的是农村那封建滞后的思想观念,着实印证了鲁迅所谓的这吃人的社会的本质。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拥有三个女儿的三舅爷在村里人面前总似低人一等,而三个姑姑在被同龄孩子们欺负后总是默默心伤。男孩在那个时代的农村是极为宝贵的,象征着一个家庭的权势与气场。几乎是一种共识:家中有男孩说明别人不敢随意欺负你家里的人。而即便是现今,虽说男女平等,但在老一辈人心中,家里还是必须要有一个儿子。那可以是面子的问题!

我一直记得,那是一座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土砖房,共有三间。一间是睡房,一间是堂屋(即农村中的客厅),还有一间储有杂物,并且房梁上有两根结实的稻草绳,它们连缀着一块扁长的木块在空中摇摆着,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犹如大本钟上的分针滴答滴答地转动着,流走了岁月的痕迹。

当然,它永远带不走那份感动:一个平凡的父亲对女儿们的爱与守护。

秋千承载的记忆太厚重!

有那么一瞬,我承认自己是感动的。

许是那生存于时间洪流中的一刹,不可否认,即使如烟火般稍纵即逝,但它的光亮依旧让人心中一颤。或哀悯,或同情,或释怀。

人生本如此。再怎么自诩高级生物的我们也只是尘世间的一颗肉丸,最终都会成为死亡这个终结者的晚餐。但好在那些细碎如一的感动始终存留于心,让我们保留了心底对世界美好的相信。

就如秋千,虽然并不起眼,但有时在意料之外,它也会成为一份特殊感动的承载体。为我们丈量着爱的深度!给那些日渐干涸的心灵注入一汪清泉,使爱长存。

阳光从破碎的屋顶瓦片细缝中射入,又是那么一瞬,盛世安稳,岁月静好。

➥ 本文由(夜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友情是广度,爱情是深度

都说爱情是友情的升华,然而升华后的友情是那样缥缈而不可捉摸。友情是那样的纯真,朴实无华,它永远是那样的是让人安心自在。你不必为一份友情寝食难安、患得患失,你只需肝胆相照,真心相待,诚实经营,它就可以很好好的生长。而爱情却有些残酷,而不合逻辑,爱情是自私的,它永远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东西...

冬至感怀

又是一年的冬至,妻子一早就煮好了饺子和汤圆,我们在温馨的热气中走入冬至。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从这天开始数九。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习惯认为从冬至这天进入寒冬,因此冬至这天强调进补,吃点好的补的,准备过冬。冬至这天...

此乌江可能就是彼乌江

此乌江可能就是彼乌江 ——扶贫日记(一) 我的扶贫对象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乌江镇。 这里为什么叫“乌江”?与当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乌江有没有关联?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安徽还有一个地方也叫“乌江”,在和县,他们咬定说,这个“乌江”就是当年项羽的乌江,我是有所怀疑的。从宣传材料看...

她变了你现在满意了?

那晚,他正和朋友在包厢和朋友唱歌,声音很大。 然后朋友的手机响了,朋友表情怪异的接着电话,说,好,他在,我给他。 然后把电话递给了他。是妻子。 她说打他电话不接,只好打到朋友手机上。 你有什么事吗?他强压着怒火问,没事,就是看你没接电话以为你有什么事了,想问问你几点回来。 要是没事的话你先睡吧...

我的生平〈一〉

母亲21岁失去了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婆。爸爸6岁就没了母亲,13岁时父亲又去世了。因此祖悲人中,我只有外公。 外公是大队书记,家境还算殷实。但这也仅是相较其他农村人而言。不过,也因此,母亲读过书。虽然初三没读完就下学了,但母亲也说那不能怨外公,是母亲不愿读了。母亲姊妹有六个,她排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