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端午节

阅览1711 作者:袁秭东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586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屈原故里的端午节,也莫不如此。

每逢端午佳节。曾祖父都会提前备上那么几壶诱人的雄黄酒。倘若说这酒是用来喝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曾祖父生平不好酒,所以只能“暴殄天物”。会不顾你任何形象将你当众扒光,涂得你全身都是那怪怪的雄黄味儿。起初我不理解,恨的牙痒痒。后来长大后方才知晓,原是为了端午驱虫赶蚊之效为我好。

雄黄酒过后,便是让我头疼的包粽子。曾祖父会提前去竹林取那么几片稍大的竹叶,然后泡在水里。待到包粽子时,才会新鲜,蒸熟后才会发出淡淡的清香味儿。论包粽子,可能是我天生愚钝吧,无论怎么包都包不出那个让人一看,就有食欲的样。为此,不知被曾祖父念叨了多少回。

蒸完粽子,曾祖父都会塞满我们的口袋。带上我们这几个平辈的重孙,前去凤凰山上的屈原祠拜祭下屈老夫子。也难免会有几个粽子被依依不舍的“充公”用于供品。每次我们都是强行被拖出祠堂,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模样。让人着实心疼不已。

拜完祠堂自然少不了去江边一探赛龙舟的盛况。记忆里每次去,似乎都很难挤到前排。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来形容如此盛况,似乎都绰绰有余。用古诗:“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来形容方才知晓其状之盛,其景之惊心动魄。

用曾祖父的话来说:“老朽这一生,世与屈大夫同桑梓足以”。

➥ 本文由(笔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我们这一家

三下乡这一段旅程直至今天已接近尾巴了,这一程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一起搬行李,一起打扫,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为了工作而努力,其中的辛酸,因为大伙在,而变得不再辛酸,其中的甜,因为有大伙,而变得更甜! 我们大伙40余人,直至今天我总算大体认识了,伙伴们都挺好的。有搞笑有开朗有安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传说

在一个村上,这里的村民信仰龙王,鼓神,他们逢重大节日会,都会请出公母鼓敲。在之前,要用锯子在鼓上割道痕迹,意思是割掉它的翅膀,传说鼓神会飞走。 或许这个传说可以变得有意思点:又到了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请出鼓神,为节日时敲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年轻人很幸运得选上了请鼓的人,在他请铜鼓时...

小N与C先生

小N与C先生相遇之时,小N十七岁,C先生长她十一岁。 并不像所有童话般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也不同于青春电影相互对立却又随时间慢慢不愿分离。 她,个性鲜明,流氓气息浓重的妹子。他,不高不帅萌傻呆的男子。 不同于其他老古板的旧先生,C先生更像是个兄长。无级别之分,作为直属下级的小N经常和C先生玩闹...

宁再军的文学梦

宁再军 安化县大福镇东山管区东山村人,本刊又一次推出的一位草根文学青年。高一起痴情于文字,是典型“书中自有颜如玉”理念信奉者。在颠沛游离的间隙,拼命地节省时间来读书和创作小说。作品发表了不少,却基本收不到样刊,更无从谈稿费收入。与现代纯写小说者不同的是,这位年轻人还颇通老祖宗的格律...

习惯后的不舍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五天了,时间转眼间过了一半了,不知是喜是悲了,其实说实话,我从第一天来的时候我就想回家了,因为环境的陌生,对周围的不习惯。一直在心里默默倒数三下乡的结束的那天。只是这几天,和学生们的相处,我们之间建立了感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离难舍的师生情。 今天下午上太极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