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端午节

阅览1711 作者:袁秭东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586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屈原故里的端午节,也莫不如此。

每逢端午佳节。曾祖父都会提前备上那么几壶诱人的雄黄酒。倘若说这酒是用来喝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曾祖父生平不好酒,所以只能“暴殄天物”。会不顾你任何形象将你当众扒光,涂得你全身都是那怪怪的雄黄味儿。起初我不理解,恨的牙痒痒。后来长大后方才知晓,原是为了端午驱虫赶蚊之效为我好。

雄黄酒过后,便是让我头疼的包粽子。曾祖父会提前去竹林取那么几片稍大的竹叶,然后泡在水里。待到包粽子时,才会新鲜,蒸熟后才会发出淡淡的清香味儿。论包粽子,可能是我天生愚钝吧,无论怎么包都包不出那个让人一看,就有食欲的样。为此,不知被曾祖父念叨了多少回。

蒸完粽子,曾祖父都会塞满我们的口袋。带上我们这几个平辈的重孙,前去凤凰山上的屈原祠拜祭下屈老夫子。也难免会有几个粽子被依依不舍的“充公”用于供品。每次我们都是强行被拖出祠堂,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模样。让人着实心疼不已。

拜完祠堂自然少不了去江边一探赛龙舟的盛况。记忆里每次去,似乎都很难挤到前排。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来形容如此盛况,似乎都绰绰有余。用古诗:“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来形容方才知晓其状之盛,其景之惊心动魄。

用曾祖父的话来说:“老朽这一生,世与屈大夫同桑梓足以”。

➥ 本文由(笔墨)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朋友之间什么最重要?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文艺汇演,我们时刻在准备

文艺汇演总是个繁忙的过程,各种节目的准备也是让我们队员忙得晕头转向,越到后期,节目的准备也越是紧张。今天中午我们几个教广场舞的队员吃过午饭便集中在乒乓球室,地方有点狭窄。由于是午睡时间,我们也只能用手机放音乐,因为晚上就要教阿姨广场舞了,所以时间是非常紧凑的,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午睡时间去准备好舞蹈...

月圆,人圆,天地圆

千古一轮玉,尘寰不了情。意浓浓,心切切,桂花袅袅芳香,娇娥叮喃细语,中秋淌过黑夜那清寂的河,踏梦嬉歌而至。瞧,此刻,皓月当空,晴空万里,那熟悉的画面,不就是还在昨天吗? 秋风清,秋月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月圆中秋,人圆月下。“一江有月千江月,一缕月光万缕思。”秋渐浓,月渐圆,风起秋意浓,...

写在细雨濛濛的清明节

在春天,在细雨濛濛的清明节,我都要到您二老的坟前,抖落满树的雨滴,在您二老的面前,悄悄的燃着一页页的黄纸人情。我不知道我该给您二老说些什么,虽然在这许多年来,儿我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飞不定,但只有儿我的心,却怎么也离不开那片坟茔,永远的镌刻在您二老那里。 点燃香烟,带着儿我深深的怀念...

去讨论明天,明天在哪里?

去讨论明天,明天在哪里? -1- “三千风来雨落身 一寸黑气埋万骨”。 此话说来,是下午五点钟的事。院外的马路正赶在这场冬雪寥寥稀稀行人,少见的人影只是往前走,没有人敢说话只是沉默,仿佛,说话也是一个沉重包袱。 饯行吧!去讨论明天,明天在哪里? 要通过黑暗关隘。 要忍受关隘鬼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