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吃鸡蛋习俗介绍

阅览1375 作者:余音未散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634 阅读时长:大约 1 分钟 ☑

中国农历三月三那些地方有吃鸡蛋的习俗?为什么要吃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 本文由(高歌)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朗诵自我

2017年7月16日,结束了低年级的朗诵比赛,诗篇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我的生平〈一〉

母亲21岁失去了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婆。爸爸6岁就没了母亲,13岁时父亲又去世了。因此祖悲人中,我只有外公。 外公是大队书记,家境还算殷实。但这也仅是相较其他农村人而言。不过,也因此,母亲读过书。虽然初三没读完就下学了,但母亲也说那不能怨外公,是母亲不愿读了。母亲姊妹有六个,她排老二...

我们该把什么留下来

时间是如此苍白,生命是如此淡薄,在不经意抬头间,人生里程的种种已从眼帘掠过。冷了身心,淡了情事,那些经不住岁月打磨的繁华,终究还是如同窗前飘过的一缕凉风,转眼便了无痕迹。我们就这样,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中送走了我们的年华,慢慢得瘦了身心,落了妆容。那曾缠绵在眉间的情韵...

暖源社会实践队调研组总结

时光荏苒,暖源社会实践队的三下乡活动已经大致落下帷幕,调研组的准备工作通过前期的策划和中期的素材收集进行的差不多了,如今调研组的成员们正为后期的论文撰写阶段做准备。在整个活动中,调研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与撰写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准备时间主要在三下乡活动前以及在三下乡活动进行期间...

有花名无眠,拂一窗细语叮咛

坐在中午的时光里,风一直吹,一直吹。大概几百万年前的黄昏也要被吹下来。 想不起的愁绪虽然已乘风而去,记不得的容颜却在记忆中放映,捕捉是静止的画面,犹豫在下一分钟,沧海变桑田! 再回首,往事的云烟,散开了!远方的夕阳别样红,微微的花悄悄合拢,不忍心去打扰此时的宁静,脚下的路不知道会延伸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