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周榜

🥈 故事月榜

抗日英雄曾仁文的故事

阅览773 作者:抗日英雄 来源:楚普阅读网 发布于
字数3065 阅读时长:大约 6 分钟 ☑

曾仁文(1907~1943)江西吉水人。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11月参加农民起义。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吉水县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江西军区独立第13团政治委员,游击总队政治委员,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军委纵队收容队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侦察部部长,军特派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总后勤部特派员、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兵站部特派员,总后勤部参谋主任等职。1943年5月在山西和顺松烟镇战斗中牺牲。

主要事迹

1931年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在东固山区痛歼敌49师的战斗中,身任连长的曾仁文率全连猛打猛冲,抓了不少俘虏,还缴获了49师师长王金钰的“百宝箱”。

战斗结束后,在一片松树坡上,曾仁文被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那只小皮箱是王金钰的“百宝箱”,里面有敌人电台用的密码本和金条、伪币。毛泽东表扬他作战勇敢,并询问了他的个人情况。

曾仁文告诉毛泽东,他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参加过江西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领导了吉水县仁寿区暴动,负责游击队工作。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你打得不错嘛,是个好样的青年。”

过了十多天,毛泽东召开调查研究会,指名要他参加。会上,曾仁文建议党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注意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深受毛泽东的重视。散会后,当毛泽东了解到他还没有入党时,十分关切。后经毛泽东介绍,曾仁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任赣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江西军区独立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后调任红八军团第二十三师团政治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任红军一方面军保卫局侦察组组长。1936年,任野战军政治部、后勤部特派员。1937年后,历任援西军保卫部部长、八路军后勤部参谋主任等职。

全国抗战爆发不久,为了加强兵站的保卫工作,曾仁文被总兵站站长兼政委杨立三点名要去。先任太原办事处保卫科长,后调任垣曲第二办事处主任兼政委,领导从河南渑池至晋陕边境壶关8个兵站。500里长的地下交通线,是内地联接延安最重要的一条秘密通路。担负着护送过往的中央领导人、八路军干部,去延安的伤员、大学生,转送军用物资,包括枪械弹药,以及向延安转运黄金白银等任务。经过曾仁文的艰苦努力,形成了由兵站、地方党组织和基本群众形成的秘密护送网。朱德同志称赞这是一条“大动脉”,要求务必小心,千万不要发生问题。

曾仁文经常化装成商人,到8个兵站去检查、指导工作。有一次,刘少奇同志从延安去华中,他亲自由蒲城护送到渑池。一路上晓休夜行,严密监视敌人动静,终于安全抵达目的地,敌人毫无察觉。还有一次,向延安运送一批银元。他组织一支运煤小车队,把一包包银元藏在煤堆里。每个推小车的小伙子都是身手不凡的武工队员。小车队,有时白天大模大样闯关过隘,有时趁黑夜在山路上疾行,就这样,从敌人眼皮底下顺利通过。等敌人得到情报时,银元早已送到延安。更艰难的是运送枪支,有时把一挺挺机枪藏在棺材里,装成出殡模样,送进深山。有时则装扮成敌人军队,公然抬着机枪、背着长枪,从敌人鼻子底下钻进深山密林,一直到达目的地。

这年冬天,成立晋中支队(即同蒲兵站)。党中央派他去担任支队长兼政委。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斗争的需要,他把兵站人员培养成一支能打善战、又会做群众工作的特殊队伍。这支队伍,多次掩护刘少奇、陈毅、彭德怀等领导同志过往。陈毅同志称赞他们是一支行动安全,联络畅通,吃住方便,安排周密的好队伍。他们还多次组织小分队出击,援救友邻部队。在日伪军大“扫荡”的日子里,这支坚持在敌后的特殊队伍,一面护送人员和物资,一面与敌人作战。有时也组织小分队,在夜色掩护下,去消灭汉奸或日军小头目。在桃家岭战斗中,他指挥队伍,掩护卫生队带领伤员安全转移,而自己险些陷入重围。在西沟战斗中,他指挥不足百人的队伍,牵制住数倍于己的敌人,打出了威风。后来,敌人慑于他们的威力,一听说是同蒲兵站通过,便佯装不知道。有时他们组织上百头毛驴运送弹药,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象征性地向空中打响数枪,“欢送”过境。直到现在,“同蒲兵站”的传奇故事,仍在晋中流传。

1942年春天,曾仁文调任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成了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的好助手。当时环境恶劣,日军经常进山扫荡,筹措后勤物资十分困难,而且,如何使储存的物资不被敌人搜去,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他走遍驻地附近每条山沟,勘察地形,选择洞库地址,然后组织战士夜间施工,再加以伪装。后来,日军多次进山搜寻,甚至掘地三尺,都一无所获。彭总开玩笑说:“你藏得这么巧,不要连自己也找不到了!”

1943年,敌人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日军调集重兵加上伪军汹涌而来。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八路军总部。

敌人采取“合围”手段,从四面向太行腹地扑来,一路上用所谓“篦式战术”,对每个山头、每条深沟、每座树林甚至墓群都不放过。总部化整为零,兵分数路和日军周旋。一天,后勤部机关来到和顺县北地墩一带。不料,后勤部电台发电报被日军发现踪迹。他们误认为找到了总部指挥机关的踪影,纠集上千名日伪军包围过来。一时间,枪声四起,日军飞机也狂轰滥炸。

在一片小树林里,杨立三命令曾仁文率部队立即转移。但是,曾仁文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坚持自己带警卫连留下阻击敌人,掩护杨立三和后勤机关转移。最后,杨立三被说服了,紧紧握住曾仁文双手,说:“仁文,我们下山后你们立即跟上来,不可恋战。”曾仁文庄重地点点头。他明白,疯狂的日军岂肯轻易放过他们?他有好多话要说,但是一阵紧一阵的枪声不容他多说,他只是深情地望着杨立三部长,说了一句“您多保重”,便回头指挥部队进入阵地。

上千名日本兵和伪军,在上有飞机掩护,下有举着马刀“呀呀”吼叫着的指挥官的督战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是都被曾仁文他们打退了。日军越攻不下,越认为包围住了八路军总部,包围圈也缩得越紧。

后勤机关安全转移了,杨立三派通讯员来传达命令,让他们撤出战斗。但是,黄昏时分,敌人不断增加,把他们围在山上。他们且战且退,原想撤到山顶再设法从后沟下去,甩开敌人。岂知,后山是壁立直耸的悬崖。

天黑了,周围群山一片漆黑。鬼子怕他们突围,漫山烧起了熊熊的篝火。曾仁文几次派战斗小组突围都未成功,只得退回来。

情况严峻,险恶。曾仁文明白,只有一死,别无选择。他望望夜色中黑黝黝的群山,看看山下周围鬼子点的无数堆篝火,向仅剩下的20多位战士说明了情况。他说:“我们拖住了大批敌人。只要我们紧紧咬住敌人,后勤机关的同志和总部首长的安全,就会有保障。”二十几个年轻人,有的是党员,多数还未入党。但是此刻没有一个人悲伤,都像这山上的岩石一样坚强,像这苍翠的青松一样挺拔。他们说,我们用生命换来总部的安全,换来总部首长的安全,虽死犹荣。

夜里,20多个人轮流休息,采些野果充饥,准备第二天再战。

天刚拂晓,敌人便集中炮火和飞机对山头狂轰滥炸,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碎石乱飞。

炮火过后,上千名敌人黑压压地扑了上来。“打!”曾仁文一声令下,战士们英勇抗击。敌人虽然被打退了,但他们的子弹也打光了。战士们又收集石块,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敌人又一次蜂拥而来,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战士们用石头砸,用枪托打,最后,曾仁文高喊一声:“同志们,宁死不当俘虏,跳崖啊!”第一个飞身跳下悬崖。战士们视死如归,有的抱着鬼子一同跳下悬崖,有的背着重伤员、扶着轻伤员抱枪跳下悬崖……

➥ 本文由(绮思)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此情放弃更美丽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其实只有两个人知道。 那天,不知自己为什么要留下,为什么会留下。原本是走的,因为来来去去的车太多,随时去都能买上票,用不着事先预订,所以便少了一道约束。 一一去告别,坐在电话机边刹那间想到了他。心像一条攥在手心的小泥鳅动了动,觉得也该向他说一句再见。 虽然我们见面只有一次...

俺去也,成了教授的女朋友,很多同学都开始嫉妒我

男友包我过了六级考试 我正为英语四级考试慌到焦头烂额的时候,万莆开始追我,他是外语学院的。 与万莆恋爱,我没有告诉任何朋友。我从未觉得有什么愧对他的地方,只是有时会想也许再也找不到像他对我这么好的男孩了,这也是我与他维持了一年多的原因。 我是万莆的初恋。他家境不好,但很宠我,兜里只剩下两块钱了...

不要将你的坏情绪传染下去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而且一旦“愤怒”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就会接踵而来。所以,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过分,于人于己都不利。 有一位经理,一大早起床,发现上班快要迟到了,便急急忙忙地开着车往公司赶。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

恐怖酒厂(上)

民国时候在城区附近有一家大型的酿酒厂叫“孙氏酒厂”,因为酒厂是老招牌,产的酒入口绵柔后味甘甜那生意别提多红火了,附近大大小小的酒坊几乎都来他这里定酒,现在酒厂做主的人称“笑里藏刀”孙义,本来是想让他延续老祖宗为人仗义的作风,可是到他这一代刚好相反,为人老奸巨猾,眼里揉不得沙子,阴险毒辣...

一块地瓜展露的真情感人至深

导语:什么是浪漫呢?人们肯定说是玫瑰加上红酒,也有人可能觉得是璀璨的一枚钻戒。但是,当我见到这一对夫妻时,我才发现,原来一块地瓜的浪漫,是如此深入骨髓,贴心贴肺。 去年冬天,在宁波港候船,由于距离起航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只好坐在长椅上慢慢等。在长椅对面,坐着一对看不出年龄的夫妻,男的很黑,头发长而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