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相约在内蒙古草原

阅览1466 作者:红烛燃烧 来源:文学网 发布于
字数2661 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

八月流火,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们一行十一人跟随旅行团前往内蒙古的希拉穆仁大草原,这是我们这次内蒙之旅的最后一站。想象中的大草原,是贴着地平线浮起的纯白的羊群和睡莲般优美的毡帐,是一骑绝尘的那达慕,是热腾腾的奶茶,是乌兰牧骑悠扬的长调,是马头琴忧郁的吟唱。

从呼和浩特市内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希拉穆仁大草原。希拉穆仁大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平均海拔1700米,四周丘陵起伏,早晚温差十分大,真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抵达草原后,蒙古族的同胞用最高欢迎仪式——下马酒迎接了我们,可惜我不会喝酒。只是感受了一下这壮观的场面。

导游告诉我们,到草原,一定要骑马到草原深处才能体会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才能体会和了解马背民族的马背情怀。于是,我们骑马去看了四个景点:敖包、草原牧民家作客、草原自然保护区、沼泽地。

不过,我对骑马不是特别感兴趣,好在还有骡子拉的勒勒车,一车能坐八个人,有当地的牧民赶着车,我们坐在车上优哉游哉的欣赏着草原景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坐在车上,放眼希拉穆仁大草原,广袤无垠。天空一碧如洗,正如老舍所描写的“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晶莹剔透。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有时候,连绵不断的镶着金边或银边的云层在翻动。有时候,长空万里,只浮现一朵一尘不染的白莲;有时候,像一座巨大建筑物的圆顶,上面全是精雕细刻,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有时云轻如棉,有时又重如水晶巨石。由于云状变幻的奇特,色彩的丰富,使空旷的天穹美丽无比。辽阔绵延的草地上偶尔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奔马,让我想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词,这时我才有了草原美的真实感觉。给我们赶车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蒙古族汉子,从他古铜色的脸,结实的身板,可以看出他是常年经受了草原风吹日晒的洗礼。一路的攀谈,让我浮浅的了解了蒙古族的文化、婚俗、牧民的经济、当地的饮食习俗等等。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受到他性格的粗犷、豪放,他就是典型的蒙古族的壮汉。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敖包,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我们看来及其平常普通,没有什么异样之处。

但是,“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哇。”接下来的几个景点就是高草区、希拉穆仁河、沼泽地,在我们看来是算不上景点的。草不是茂盛的草,河也不像黄河那样一泻千里,浩浩汤汤,但在牧民的心目中,这干旱少雨的高原能有这样的草已经难能可贵了。这条时断时续的河是他们的母亲河,正是这条河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漫步在草地上,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这里的草特别硬,碰到脚上生疼。不像朱自清笔下的草软绵绵的。我想这和当地的气候有关,风吹、强烈的光照,早晚的寒冷,草也是为了适应这不寻常的环境,顽强的生存着。这坚硬、倔强的草也正是内蒙古草原刚烈汉子性格的真实写照。

我们还到牧民家做客了,可惜这不是最原始的蒙古包,是现代化的蒙古包,品尝了酥油茶、奶片、奶酪等等。下午,观看了蒙古男儿三艺中的“赛马表演”“蒙古式摔跤表演”。我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但内心也很喜悦。晚餐的烤全羊仪式隆重、热烈,全羊不是很可口美味,但这个欢乐的场面,这个沸腾的气氛是我终生难忘。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鲁迅笔下《社戏》里看社戏、偷豆的情节,和我们的际遇差不多吧。

这个夜晚,我们参加了草原的“篝火互动晚会”熊熊的烈火燃烧起来,来自祖国南疆北疆的游客兴奋的围着火堆尽情的跳呀唱呀。在一个很小的水泥场地上我们狂欢了两个多小时。太尽兴了,太激动人心了。

子夜,站在空旷、辽阔、静寂的草原上,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美丽、富饶的北方草原,孕育了伟大的蒙古民族,他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史诗,蒙古族建立了大元王朝、统一了中国、征服了欧亚大陆后的大元帝国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使我们慨叹一代天骄的民族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啊,蒙古族,你是一个强悍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翌日黎明,我们离开了草原,离开了我们住了一宿的蒙古包。踏上了归途,在睡眼朦胧中时断时续的看了草原的日出,日出前四周还沉浸在黑暗中,只有天边的一抹红云和头顶的启明星发出微微的亮光。过了一会,那抹红云变得更红了,从地平线的那一小片慢慢地扩展到了天上,红光所到之处逼退了夜空的黑,现出一片深蓝。太阳尽管还没出来,天却是越来越亮、越来越蓝了,远处的草原也褪去黑纱,露出了青色,而那抹红云现在已成了橘色,金光映透白云,弥漫在整条地平线上。我努力地寻找着太阳可能升起的位置,有些等不及的已经拿起相机拍了起来。须臾,在地平线的那一片金光中,有一个点特别亮,虽然很小,却充满了能量,金光从圆点散射出来,像一个炙热的白炽灯泡。那个圆点上升得很快,越变越大,更多的金光射出来,射向天空,射向白云,射向草原,更有一道光从地平线直射眼睛而来,再也不能像刚才那样肆无忌惮地欣赏它的美了。啊!太阳终于挣脱了地平线的纠缠,悬在了空中,将它的光芒普照在大地和天空,黑色消失得无影无踪,万物重又恢复到各自原来的颜色,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我终生第一次在草原看到了日出。

这次草原之旅就要划上句号了,缺憾的是没有看到郁郁葱葱的草,但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在我的记忆里已经烙下的深深的印记,足以弥补这种遗憾。走过的都是风景,也许这就是一种缺憾美,一种残缺的美。再见了,希拉穆仁大草原,再见了,蒙古包,再见了,草原上的牧民们。

编辑点评:

《八月相约在内蒙古草原》一文,作者真挚的感情和真实的经历书写了自己在内蒙古旅游之后的所见所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蔚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粗狂豪放热情的蒙古大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并没有用华丽的文字渲染大草原的奇特与辽阔,反而,引用真实的事例写的草原上的独特风情。如:那条与黄河相比稍逊色的希拉穆仁河,却也是养育了蒙古祖祖辈辈的人。不是哪一处风景达到美不胜收的程度才被人们所惦记,蒙古包顽强的生活方式,那千年前蒙古族统一中华的伟大历史更加的需要我们敬重与钦佩!此篇文章,语言流畅豪放,感情真挚诱人,倾情推荐供大家欣赏!感谢作者对雨墨的支持与厚爱!

➥ 本文由(流云)编辑整理
➥ 更新于
分类
致词
感谢作者的辛勤创作与精彩分享,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灵感!您的智慧火花,点亮了我们的阅读之旅。
声明
文章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本站仅提供空间存储服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我们收集并进行编辑整理,并尽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准确或标注佚名的情况。如果有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更正。

☤ 猜你想看

捡核桃

捡核桃 我不知道为什么老想起捡核桃这件事。或许自己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缘故吧,临近中秋,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每回到了秋天,老家的天,时儿蓝蓝一片,时儿乌云密布,时不时下场大雨。虽然是秋天,山里依然绿树成荫,核桃树叶依旧翠绿,丝毫没有落意,只看到枫树上的几片枫叶,偶尔飘飘悠悠下落。清晨...

关于味道的抒情散文佳作

夜色皎洁,喜欢拥着被角吸闻阳光的味道。那是一种暖暖的软软的轻轻的感觉,那是一种亲亲的酥酥的绵绵的温馨。下面是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味道的抒情散文佳作,供大家欣赏。 关于味道的抒情散文佳作:老家的味道 吃着母亲做的饭菜,从童年走到少年。上初中驻校,吃饭只能靠三天一次从家里家背的馍和学校供的开水...

三月惊蛰春始开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

村戏

小时候,要不是胆子小,我也许会成为村上戏坛的角儿。 那时,村戏里的演员走在村道上,大人小孩都会说,噢,快看,那不是李玉和?!李玉和来啦!村人们觉得会唱戏是一件高不可及的事情,会唱戏的人荣耀而且受人尊敬,看村戏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不容错过。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活,充满汗水味儿的日子...

寻找快乐

有时不知道怎么了,会莫名的不开心。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些多余的的部分。需要干些什么,来打发这些无聊的时间那。有时我觉得能够专心的做一件事情,是非常棒而且充满了特殊的意义的。时间总会不知不觉得溜走,而且过的也会非常充实。不至于是在虚度光阴。 寻找些开心的事情和喜欢和女孩子腻在一起...